古代人出趟国,语言不通怎么办?

政务   2024-11-09 20:59   山西  
地理爱好者7群已建,后台回 1 加小编邀入!(入群即赠《中国历史地图集》高精电子地图集499张)



古人出行图


生在互联网时代,出国学习、经商、郊游,是多么普遍的事情。订一张飞机票,说飞就飞!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别说英语,在普通话都不普及的古代,怎么和异域人士交流呢?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回到过去,看看先人们是怎么沟通的吧!


 

1. “俺娘”是“你好”的意思?


我国第一个与歪果仁说话的人,极有可能是商期的商人。在商朝和朝鲜边界,那时刚刚出现商品交易行为,人们交流基本靠猜。


于是,某个商人就成为了第一个能翻译朝鲜话的人:


“俺娘哈赛哟”“俺娘”都是朝鲜语“你好”的意思。


 

2. 一句话,9个翻译官?


到了西周,商品交易越发繁荣,随着边境贸易越来越频繁,西周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翻译官”。不过那时的翻译水平不高,无法在“中文-外语”之间进行直译,大多数时候要辗转翻译好几次。


一次,越南使者要向周文王进献一只白毛野鸡,周文王找来了九个翻译。



......译了9次,才翻成周朝官话,文王才听懂。(这也太夸张了吧?......)


 

3.  “雅言”与“通语”,开始出现普通话?


终于到了秦汉大一统时代,由于推行“雅言”、“通语”,中国渐渐有了统一的普通话。国内空前统一,可匈奴却时常来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一去就是十三年。


虽没能完成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目的,却意外地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各国、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


“丝路翻译官”也开始流行,由于路途艰险,这时候的翻译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有一身武艺。


比如,数次救张骞于危难之中的堂邑父。


 

4. 唐三藏“佛系”翻译官


到了唐朝,陆上丝绸之路不断延伸:


北越天山、东通朝鲜、南达印度、西跨东罗马帝国,东西方文化交流出现高潮,也带来了宗教的繁荣,于是出现了唐三藏这样敬业的“佛系”翻译官。


 

5. 专业翻译官的出现


可惜,由于长期战乱,到了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不过,我国的对外交流并没有因此被切断,而是转移到了海上。到了明朝,海外贸易开始取代陆地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海上贸易,最著名的莫过于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到达亚、非等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翻译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不仅要更专业,还要有文化,起码写写旅游攻略不在话下。

马欢、哈三等是南下的主要翻译官。


马欢写的游记《瀛涯胜览》,还被印度史学家看作重建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


 

6. 和珅翻译官,为清朝争回颜面


不知道是不是郑和下西洋赔了太多钱,这之后明朝开始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上贸易。到了清朝,海禁变为更严厉的“闭关”政策,中外交流基本停滞。


虽然不需要和歪果仁做买卖了,但官方对于翻译人才还是很需要的。


特别是皇帝的文件批文时常需要汉、满、蒙、藏四门语言互译。


有一个人,就靠着翻译才干备受皇上喜欢,他就是和珅。


和珅不仅是优秀的翻译官,还是杰出的外交人才。


马夏尔尼不下跪,和珅软硬兼施,终于达成了单腿下跪的折中办法,挽回了大清颜面。(中国始终是礼仪大邦国啊!)


 

7. 民国学外语、习洋务,出现更多翻译人才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靠着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中国人开始被迫学外语、习洋务。


清朝末期,设立同文馆,专门培养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官也终于从“兼职”变成了“专职”。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交流一直是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部分。


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更是从官方转向民间,能说英语是国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广泛、高效,大国影响力不断加强。


现在走出国门,

即使不精通英语,

只需要携带一部智能手机,

或者,

一个小小的同传翻译器

就妥妥的啦~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

纪录片|百集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世界历史》身心健康100部饮食健康40部健康生活35部健康真相15部|老年健康15部减肥纪录片10部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


行政区
全国34省级【4直辖市23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333地级【293地级市7地区30州3盟】2843县级【977市辖区394县级市1418(自治)县52(自治)旗2林(特)区】38741镇级。共687城市。2022.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