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这项被称为中国科技界的“诺贝尔奖”今年共颁给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李家洋、韩斌、钱前三位皖籍院士。三位皖籍院士均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三位皖籍院士不仅在科研道路上携手并进,也多次为家乡的水稻育种工作出力。
这一奖项含金量有多高?
何梁何利基金奖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含金量”却非常高。
该奖项是1994年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捐资成立,共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每年评选一次。
今年正好是何梁何利基金奖30周年。30年来,该奖项凭借评选起点高、奖励范围广、评审严格等,成为中国非政府奖项中的佼佼者,素有“院士风向标”和“中国诺贝尔奖”的美誉。
2024年何梁何利奖共授予56位科技工作者。这其中,有三名皖籍科学家,分别是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韩斌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家钱前院士。其中,韩斌、钱前院士等33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李家洋院士获得了最高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三位皖籍科学家是谁?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皖籍获奖科学家均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研究。
李家洋院士是安徽肥西人,1981年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在美国获得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着重于阐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理,并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水稻新品种。
韩斌院士是安徽阜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后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水稻的基因组学和数量遗传学研究。完成了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综合分析,开创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体系,系统研究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发现并鉴定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钱前院士是安徽安庆人,研究员、博导,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一位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前长期从事作物种质遗传资源学研究,尤其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携手奋战二十余载
三位院士除了都是安徽人,在水稻育种研究领域的合作也颇有渊源。
20多年前,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在实验室他经常碰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钱前博士。两人共处同一座实验楼,有着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起交流如何开展水稻分子遗传学研究,常常讨论至深夜。
“水稻最重要的性状是产量,产量性状中最难的又是分蘖数调控机理研究,我们就决定从水稻分蘖做起。”李家洋曾回忆说。此后的几年,他们创新研究材料,最终采用图位克隆技术克隆了第一个控制水稻分蘖起始的关键基因MOC1,开拓了水稻分蘖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新领域。
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正式启动。同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韩斌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牵头我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工作。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千份水稻样品的测序,为各个品种的水稻制作了“基因身份证”,解开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之谜,找到了影响水稻品质的相关基因……
漫长的科研道路上,三位院士并肩作战,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状态;在实验室日夜钻研,分析海量的数据和样本。三位安徽老乡的友谊,也在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中不断加深。
2017年,在李家洋院士的牵头下,他们凭借“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项成果是他们20多年合作的结晶,为解决水稻产量与品质互相制约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策略,引领了水稻遗传学的发展。
他们都很关心家乡水稻育种发展
虽然常年工作在外,三位皖籍科学家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也与安徽水稻育种工作有很多联系。
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今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来皖调研了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院作物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中心,听取了江淮实验室筹建进展汇报,开展座谈交流,并对推进江淮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深度合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对安徽的水稻育种更为熟悉。他曾表示,水稻要适应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并且要因地制宜。
他还常拿他的家乡安庆举例:“安庆位于长江边,差不多十年有一次洪灾,三四年稻田就会被淹一次,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耐淹的水稻,并且目前已经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发现了携带这个基因的种质资源。”
不仅要耐淹,也要抗旱。钱前院士也多次到安徽及省农科院水稻所设在三亚市崖州区抗旱育种基地考察指导,这里就种植了水稻抗旱新品种。
“钱前院士就快速高效稳定的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抗旱基因挖掘和新种质创制等方面,提出全面细致的意见和建议,平时也经常和我们交流,在技术上给我们指导。”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副研究员王士梅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水稻所与钱前院士的合作项目也已“结果”——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品种“皖两优73”,已通过浙江省审定,这种单季两系杂交籼稻,被认为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
皖籍科学家们还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奔忙,未来,也会有更多优质的“种子”播种在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