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陈艺文/昌雅妮夺得女双三米台冠军,杨昊/练俊杰收获男双十米台冠军,如今来到女双十米台的比拼,中国队依然具备统治级的实力。
跳台“双子星”统治赛场
巴黎奥运会周期,陈芋汐和全红婵成为了中国女子跳台项目上的“双子星”组合,配对组成双人搭档后,两人更是一直保持着在国际赛场的统治级表现。
从2022年4月20日在队内测试赛中首次亮相,再到世锦赛、世界杯等各项世界大赛中,两人不断联手包揽双人10米台冠军,同时也将单人10米台的金银牌牢牢握在手中。
由此,女子十米台成为了中国跳水队展望巴黎奥运会最稳当的项目。每当出战国际赛事,两人总能与身后的对手拉开“断层式”的差距,屡屡在赛场上演的“水花消失术”更是不断引来观众的赞叹。
“水花消失术”如何实现?
左图:全红婵入水手型是两手相握,掌心先触水;右图:游泳运动员入水手型是双手重叠,指尖先入水 | cctv / Needpix / 参考文献[3]
最开始,跳水运动员入水时确实是两手合拢、手臂伸直,如果脚先入水就脚面绷直,让脚尖首先插入水中。这样,首先接触水的人体面积非常小,但依然会溅起水花。
后来,有运动员偶尔脚尖没绷好,用勾脚动作入水,发现反而水花小。于是,开始有人尝试使用勾脚入水技术,之后逐步演变成手先入水时也不再合拢双手,而是两手形成一个面撞入水中的“压水花”技术。
我国跳水界1975年引进“压水花”技术,之后派生出了四种入水手型。
我国运动员首先采用技术2,由于双手分开,入水时巨大的冲击力使双手保持姿势难度大,而且压水花效果不理想,这种技术逐渐消失。
随后出现技术3和4,都是双手拇指相扣、手掌分开。相对于技术2,这两种技术入水时受到的冲击力降低,压水花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近年,运动员普遍采用技术1,即双手相握,手掌受到的冲击力小,压水花的效果也比较理想。跳水入水手型的演变,既是运动员和教练用实践经验摸索出来的结果,也是研究人员从理论上探索得到的优化方式。
研究通过模拟简化了双手合拢入水的过程,将手部接触面分别模拟为楔形体和方形体。楔形体入水时,水受斜向下挤压后沿斜面向上飞溅形成水花。方形体入水时,水向四周扩散但不会形成明显的逃逸方向。
这指出,只有当楔形体下落速度超过水沿壁向上的速度时,才不会出现显著水花。
另外,运动员的翻转入水速度合成影响水花形成。调整手腕和手部姿势,根据合速度方向和个人体型变化,优化"揉"水动作,才能进一步控制水花。
今天的“水花消失术”背后,是两位运动员刻苦的训练和整个团队的支持,是跳水界一百余年的探索,也是科学研究提供的日益精准的指引。
再次祝贺“陈芋汐/全红婵”组合!
艾思云课堂论文辅导一对一,我们拥有48000+全球智库专家,6000+出版渠道,导师均来自国内外名校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博士,多为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或客编。
我们专注于为大学生、硕博研究生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研提升服务,帮助学员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50000+学员,学员好评率99%!
扫码咨询助理老师
为你定制专属1对1论文辅导方案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