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落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也提出“做大做强机器人、集成电路装备、生物医药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让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帮助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累”问题,助力医疗服务更高效、更便捷?在分组讨论现场,省政协委员,农工党辽宁省委会副主委,农工党大连市委会原主委田晓峰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医疗”,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高精度、低创伤的手术操作。
“至2023年底,以美国直观医疗达芬奇系列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在全球70多个国家装机近9000台,为全球约1500万患者进行了手术。在我国该系列手术机器人装机近400台,分布在全国300多家医院中,为50余万人进行了手术。辽宁省已有十余台装机量,一家医院进入国内应用最活跃50强。”
田晓峰用一组数据直观呈现了手术机器人在解决了患者疾病痛苦的同时,所显示出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潜力。世界各国已将对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作为新的竞争赛道。“中国企业在这轮技术革命中奋起直追,纷纷申请许可,上市自己的研发产品,开始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迫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价格‘腰斩’。而国外公司不甘被追赶,不断推出迭代机器人。”田晓峰委员介绍。因此,大力支持和扶持国内医疗机器人意义重大,不仅能提升地区医疗技术水平并带动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其广泛的市场应用场景和上下游产业链需求,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制定与医疗机器人研发和生产有关的支持性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组织省内机器人领域和医疗行业应用领域相关专家,积极研讨研判机遇和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田晓峰委员建议。辽宁是医疗大省,服务人口多,医院床位配比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数。在医疗机器人的使用上活跃度较高,已经开展了国产机器人的应用,经验丰富,可以用市场换技术,通过准入机制的调整进一步获得更多技术支持。此外,田晓峰委员提出,设立医疗机器人的专项基金,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招募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扶持有能力的机器人相关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