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博物馆13件馆藏文物参展“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

文摘   2024-11-06 21:08   广西  

2024年6月8日,贺州市博物馆13件馆藏文物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中展出。

    “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贺州市博物馆用13件参展文物讲述了广西(贺州)各民族与其他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以及贺州在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展文物赏析:

战国青铜甬钟

战国青铜甬钟,国家二级文物。该甬钟装饰有云雷纹和祥云纹,还刻有一个羽人形象。羽人是长寿的象征,所以贺州早在先秦时期就流传长寿观念。

战国竞渡纹牛纹铜鼓

战国竞渡纹牛纹铜鼓,国家二级文物。鼓面和鼓身装饰有太阳纹、斜线纹、点纹和锯齿纹,以及龙舟竞渡图等。

蝉纹铜矛

蝉纹铜矛装饰有人字曲折纹、窃曲纹和蝉纹。

楚式立耳鼎

楚式立耳鼎,国家三级文物。楚式立耳鼎是战国时期带有浓郁楚国风格的一种青铜鼎,此鼎的“耳朵长、腿短而粗”、腰腹较为瘦小。这件鼎是贺州战国时期与楚地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文物。

战国兽头流铜盉

战国兽头流铜盉,国家二级文物,装饰有麟纹和蟠螭纹。


西周环形兽耳涡纹铜壶

西周环形兽耳涡纹铜壶,国家三级文物。两侧饰兽首耳衔环,前下腹置兽首提手。提手上部浮雕水牛头像。

战国蟠螭纹青铜罍

战国蟠螭纹青铜罍,国家一级文物。肩、腹装饰有蟠螭纹、蟠虺纹和圆饼纹。蟠虺纹一般指盘曲的龙纹。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祥瑞神兽,从商代开始,龙纹一直是装饰青铜器的重要纹饰,象征着祥瑞与威严。这件文物说明早在先秦时期,贺州与各地区之间就有了文化交流。

战国米字纹陶瓮

战国米字纹陶瓮,国家二级文物。陪葬米字纹陶瓮是战国时期贺州地区流行的葬俗,在沙田河青铜文化区的土坑墓中,基本上是每墓一件。

汉代双耳麦穗纹陶壶

汉代双耳麦穗纹陶壶,国家二级文物。该文物年代为西汉时期,器体中饰麦穗纹属北方特有植物,麦穗纹陶壶在贺州铺门出土,见证了西汉时期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青釉牛车人物陶俑

东晋—南北朝青釉牛车人物陶俑,国家一级文物。底座为长方形平台,台上有一台一牛一车六人俑。陶俑用捏塑手法真实记录了东晋时期贵族骑马出行的场景。

青釉骑马陶俑

东晋—南北朝青釉骑马陶俑,国家一级文物。陶俑形象生动,通过纹饰、人物的服饰地展现了豪门贵族仪仗的威严与风采,反映了当时贵族骑马出行的生活场景。

五源书院碑

五源书院碑记录了在道光十四年八月五源书源接收到清朝官员给发的书籍。从这通碑刻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较为重视瑶族地区的教育。而五源书院作为广西第一所为瑶族子弟创办的书院,对发展瑶族教育、增进民族关系、传播先进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红七军印章

红七军印章,国家二级文物。印章面刻着“中国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五团第二营第六连钤记”篆书。1931年,红七军在邓小平、张云逸等人的率领下,经长途转战由湖南江华进入贺州,并在桂岭镇进行了整编。此枚印章是红七军队伍整编后废弃的印章。


(来源:贺州市博物馆)

贺州统战
贺州统一战线的宣传窗口和交流平台,宣传统战知识、展示统战风采,加强联谊交流、推动信息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