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高原 大爱同行——江苏省射阳县第三期“走边防 看亲人”西藏慰问活动散记

政务   2024-12-10 11:48   江苏  

朔风凛冽,大雪纷飞,西藏高原银装素裹。时光的年轮已旋转到2024年底,江苏省射阳县第三期“走边防 看亲人”拥军慰问小组,在县人武部政委严乾龙的带领下,先后来到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等高原边防区域,慰问在极端条件下默默守护国家安全与和平的射阳籍现役军人。笔者很荣幸作为慰问小组的成员,参加了“走边防 看亲人”活动,且被边防官兵们“不畏艰难困苦,驻守祖国边陲”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然而,就在这片“生命禁区”里,边防官兵却笑称自己生活在祖国最美的风景线上。这些边防哨所,有的高耸入云,被称为“云中哨所”;有的逼仄狭小,被称为“巴掌哨所”;有的常年云遮雾罩,被称为“雾都哨所”;有的路途遥远,物资补给困难,被称为“天边哨所”……在这些风景绝美、环境却极为恶劣的地方,驻守官兵以苦为乐,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

山南的红果子


慰问小组从拉萨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山南武警某部队,探访射阳籍军人贾祥祥,贾祥祥在西藏服役已有14个年头。营区驻扎在山脚下,山顶上“祖国万岁”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十分耀眼。支队会客室设在三楼,楼层不高,但几十级的台阶却使我们慰问小组一行人走得很“沉重”,还没到会客室,大家的心跳就飙升至120。武警支队的领导及时为我们分发了红景天口服液,缓了十多分钟,我们的身体才逐渐恢复平静。

战士们听说贾祥祥家乡亲人来了,早早将营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宿舍里还专门喷洒了空气清新剂,仿佛迎接久别的亲人,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过年般的兴奋。严乾龙和支队领导一见如故,副支队长姓赵,曾经和“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在一个单位战斗和生活过。赵副支队长给大家讲了许多边防军人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还说,射阳是第一个组队不远万里从内地来看望慰问边防军人的县份,这对长期驻守边关、耐受寂寞和艰苦的战士们来说是莫大的精神慰藉。

慰问组一行参观了贾祥祥的工作岗位,请他讲述了在西藏训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贾祥祥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慰问小组从射阳出发之前,已走访了贾祥祥的家,了解了他家的近况。贾祥祥的父亲患直肠癌,术后正在恢复期;母亲听力二级残疾,加上腰椎间盘突出不能行动;妻子在苏州边工作边照顾孩子……尽管家庭如此困难,贾祥祥却只字未提。面对镜头他坚定地向家乡人民作出承诺:“请祖国和家乡人民放心,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祖国需要,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慰问小组离开时,贾祥祥从院子里的“山红”树上摘来了一捧红色的果实送给我们。他告诉我们,这棵山红是他和战友们亲自栽植、精心管护,才在这寸草不生的冰天雪地里扎下了根。果实虽小,但味道甜美。“山红”,多美的名字,多深的寓意呀,这不正象征着高原战士们的坚强意志和蓬勃希望嘛!这天晚上,我们在贾祥祥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他更新的一条信息:“感谢与感恩”。短短的五个字,饱含着对家乡及家乡人民的深深眷恋。

高原戍边模范营


日喀则军分区参谋扎西是我们的向导。经过5个多小时的车程颠簸,慰问小组到达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的日喀则市某边防部队营区,全军著名的“高原戍边模范营”岗巴边防营和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就在该部队。“岗巴”,藏语意为“雪山下最美的村庄”。这里与周边3个国家接壤,人烟稀少,平均海拔47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50%,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有200多天刮着8级以上大风……“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就是岗巴的真实写照。据西藏军区第八医院诊断统计:由于缺氧和缺维生素,岗巴营80%的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100%的官兵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疾病。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边防战士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每天进行着高强度的训练并执行巡逻任务。2016年8月12日,习近平主席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授予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岗巴营“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2021年“七一”前夕,该营官兵再次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强化使命担当,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练兵备战,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如今,这封回信被复制后张贴在岗巴营每一个哨所墙壁上。墙上还贴着战士们的请战书:“我请战!到一线没有界碑的地方,用我的身体站成祖国的界碑!”“身后是万家灯火,我们无路可退!”“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射阳籍新兵董振权,2024年3月份从射阳来到日喀则边防部队,刚来的时候感到极度不适应,高寒、缺氧、狂风,他几乎就要被击垮,每次走到训练场就已经感觉到体力消耗殆尽。“年初刚来到高原部队,高原反应实在让我难以忍受。在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班长和我讲了岗巴营的光荣历史,还有前辈们的感人事迹,我就觉得自己应该趁着年轻,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像前辈们一样奉献自己的一切……”董振权面对家乡的亲人如是说。

董振权在大学读书期间,考取了多个实用技术等级证书,在部队也勤奋刻苦,营连干部和班长们都非常喜欢他,平时出任务和参加重大活动也都会特意叫上他,所以很快他就在新兵们当中脱颖而出,成了连队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

扎西参谋是藏族人,面孔帅气,皮肤黝黑,眼神清澈如同雪后的天空,普通话和藏语一样说得非常好。他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雪山高原上部队官兵的故事:巡逻路上战友之间的生死救援、从暴风雪中抢救藏族老阿妈、驻地群众看到军车和军人热情高喊“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好)、雪山哨所上的特别婚礼……他的话语中没有抱怨,只有对自己职责的认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时值冬季,很多偏远高原哨所汽车已经无法到达,部队出于安全考虑,劝阻了我们向雪山深处进发。所以有好几位射阳籍的战士,慰问小组无法见面,只能委托其他战友代向他们转达慰问品及我们的问候。在给每位战士准备的慰问“大礼包”里,都有一张硬彩纸,里面有我们的电话和联系方式,告诉他们有家庭困难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同时我们还给他们分发了一些来自射阳海都路实验小学的学生书画作品和慰问信,希望孩子们用心叠成的爱心、千纸鹤、帆船等形状的书信,能让刚上高原哨所执勤的新战士们感到这个冬季不再寒冷,不再漫长。

林芝某边防连


认识潘建是因为今年夏天他又荣立了三等功,而前年县政府才给他家敲锣打鼓送过喜报,三年两次立三等功,所以对他的事迹格外关注。因此,从射阳出发前,慰问小组将他作为优秀典型进行宣传策划。

当我们到达林芝地区一座雪山脚下的营区时,潘建同志因为临时有特殊情况未能亲自迎接,但他事先对接安排好了一切。我们刚一下车,连队干部带着几个盐城籍的战士们向我们欢快跑来,满脸笑容地帮我们提行李,争先恐后地向我们介绍部队的生活和训练情况,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傍晚幼儿园门口的孩子们见到亲人时的欢悦情景。期间还用家乡话互相“揭短”开玩笑……可以想象,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上,他们“老乡”之间的坚铁感情。

从战士们的介绍中,慰问组对边防部队工作和生活有了大致的了解。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雪域高原时,他们准时起床,进行早操和晨训,跑步、队列训练样样不落,确保体能处于最佳状态;早餐后,投入紧张的训练中,射击、格斗、战术演练等,各种科目轮番上阵;下午,他们有时会进行理论学习,了解最新的军事知识,有时会在干部和老兵的带领下进行实地巡逻,确保边境的安全。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战士们的宿舍整洁有序,食物供应虽然有限,但营养均衡。在业余时间,他们会组织篮球赛、歌唱比赛等活动。每逢节假日,部队还会邀请当地居民参加联欢会,共庆佳节,增进军民感情。

家乡的战士们还特意带我们参观了他们连队的荣誉室,潘建班长的照片挂在荣誉室最醒目的位置,“这是我们的老乡大哥,连队的老士官,三年立过两次三等功……”他们介绍时,神采飞扬,言语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连门口保障的四川小文书都忍不住发笑。

连长是湖南人,指导员是成都人,两个年轻的主官虽然面容嫩稚,但他们黝黑的皮肤和深邃的眼神显得睿智而成熟,给我们讲述了高原训练生活的艰辛、边境线上的对峙等鲜为人知的细节。随后,连长带领我们观摩了连队战士们的训练,刺杀操、单兵构筑掩体……期间,盐城籍的两个小伙子还特意闯进我们随行记者的镜头,“卖力”地演示着他们最拿手的训练动作。或许,在家乡亲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训练成果是他们心底最纯粹的小心思,作为一名老兵,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中午时分,营教导员和旅政委匆忙从会场赶过来接待我们,热情挽留,但我们还是坚持没在营区用饭。因为我们担心还会像前几次在山南和日喀则的慰问一样,我们停留的时间越长,家乡的小伙子们越舍不得我们离开,离别时候他们都会眼含泪水,而我们慰问组的几个女同志也会跟着泪眼婆娑。

米拉山口的体验


在前往林芝的路上,慰问组途经著名的米拉山口。这里海拔高达5032米,为了更好地体验和了解高海拔环境对身体的影响,我们特意在此停留了一个小时。随着车辆缓缓驶入山口,空气逐渐变得稀薄,氧气含量明显减少。下车后,每一位成员都明显感受到呼吸变得急促,步伐也比平日沉重了许多。尽管大家事先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实际的高海拔体验还是超出了预期。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如头痛、头晕和心跳加速等。随行的记者们为了记录下这一刻的真情实感,主动下车,进行拍摄。由于摄像器材比较沉重,而且需要长时间拍摄,他们多次使用便携式氧气瓶补充氧气,用镜头捕捉到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从巍峨的雪山到飘扬的经幡,再到慰问组成员们坚毅的表情。

离开米拉山口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感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了高原地区工作人员和驻守边防的战士们的不易。他们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坚守岗位,保障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通过这次短暂而难忘的停留,慰问组成员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更加深了对“缺氧不缺精神”的理解。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此行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和支持。

特殊岗位的英雄们


这次边防行慰问活动,我们还见到了很多特殊的军人。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非常开心,但由于部队任务性质,我们只能进行短暂交流,不能拍摄也不能录音,甚至不能提及姓名。拉萨的高参谋和昌都的左营长就是其中代表。他们都是上尉军官,射阳籍现役军人的佼佼者,立功无数也满身伤痕。特别是左营长,在10月份家庭走访的时候,他的父亲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了高高一摞子的荣誉证书,射击比武第一名、五项全能大比武第一名、特战比武第一名、侦察兵比武第一名、一级勇士称号……荣誉的背后,不知道饱含了多少汗水、血水和亲人的泪水。

还有很多执行特殊任务的射阳籍官兵我们没有见到,如雪山哨所上的新兵徐嘉伟和周浩,拉萨武警支队的八年老兵军军,特种兵小许,飞行员红雨等等,还有很多人的名字甚至都不能提及,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家乡在射阳。

这个世界上“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第三期“走边防 看亲人”西藏高原拥军慰问活动虽已结束,但我心中的那份敬畏与感动久久不能平息。3年来,射阳县的“走边防 看亲人”拥军活动的足迹已覆盖新疆、广西、海南、西藏四个省份的二十多个边防连队,从西北边陲到南部海疆,从黄海之滨到雪域高原,我们上过哨所、进过坑道、深入班排,行程超过两万六千公里,慰问和服务对象超过一百多人次。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拥军慰问团队的志愿者也逐渐发展壮大,服务范围涵盖了政策宣讲、教育培训、困难帮扶、心理辅导、功勋荣誉表彰者的专题访谈、国防教育素材的拍摄等多个方面。针对官兵们普遍关心的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医疗、家庭困难救助等问题,我们还专门邀请相关领域的负责人一同走访边防军人家庭,实地了解边防军人的工作环境和奉献精神,感受边防军人的伟大。他们也将这份感悟带回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拥军行列。

此次高原慰问之行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红色净化。西藏,这片神秘且神圣的土地,对于驻守在此的边防战士而言,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工作地点,更是他们以青春和汗水浇灌的第二故乡。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付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防事业的发展。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共同传递爱与温暖,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侍昌平  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宣传解读退役军人相关政策;发布工作动态;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