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理论逻辑、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

文摘   2025-01-02 15:20   云南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理论逻辑、科学方法与实践路径

黄承伟(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系统部署。确保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本文认为需要从内在逻辑上,深刻领会党中央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丰富发展;从科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路径上,有力有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决策部署。


一、从内在逻辑上,深刻领会党领导“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中央“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深刻阐释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阐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反复强调,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政治和战略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从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保障上指明前进方向,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反复强调,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指明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就是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有机结合,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反复强调,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着眼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全局,系统阐明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明确乡村建设的目标、重点和原则;反复强调,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农村改革,明确战略方向、战术策略,明确底线红线,为农村改革把舵定向;反复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求压实责任、健全制度、夯实基础,深刻阐明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必然性及落实路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定位。从“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到“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丰富发展了乡村振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战略内涵。在“新时代”后增加了“新征程”,更加凸显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乡村振兴就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更加强调立足大局、系统谋划、整体联动的理念,更加突出加快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全面性特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深刻阐述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原则及方法,指明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目标及途径。在202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深刻阐述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阐明了实现两个“确保”的战略体系和具体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三个“水平”的提升,既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框架和重点任务,也明确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总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推进路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不断促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根本保障。

二、从科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1.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体现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乡村振兴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系统观念的思想方法。从哲学层面看,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把握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在推进“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中推动各项政策实践既符合乡村发展整体效益,又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要统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分运用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连线成片,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要着力提升战略、历史、辩证、系统、创新、法治和底线等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3.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路径。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党中央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守正创新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逻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守正创新,就是要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保持航向,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与根,坚持党的农村工作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准确把握好主要路径和政策取向,确保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行稳致远。在具体实践中,守正强调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即在保持传统文化、乡土风情的基础上,实现对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升级;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动摇;始终把保障农民合法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干突破政策底线的事、违背农民意愿的事、与农民争利的事,让亿万农民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创新,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要求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并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壮大乡村发展的新优势。创新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时代的变革和需求,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乡村治理机制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创新要求,就是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坚决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与时俱进创新思路方法,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4.坚持辩证思维的智慧方法。辩证思维的思想包含“两点论”和“重点论”两个维度。一方面,辩证思维强调一分为二的问题分析方法,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保持战略定力,于危机中寻新机;转变观念,善于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推动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辩证思维强调要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大势大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辩证思维,就是要着眼于普遍联系,坚持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一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致力于把强农美村富民结合起来,提高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走好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点破面,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发展,在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同时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实现乡村振兴整体与局部的契合统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农村发展路径时充分考虑地方条件、产业优势和特色、农民需求和利益等多种因素,长远规划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融合发展的目标导向。融合是指不同的事物或观念相互交融、相互融洽,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是在生产力充分发展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技术进步、需求增长、文化创新等因素共同推动形成的城乡良性发展态势。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以城乡融合推动城乡经济体系空间布局优化、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倡导多种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包容,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发展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进行部署,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以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县域城乡经济共生发展,着力解决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的问题,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促进要素融合,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激发农村土地生产要素活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县域城乡建设服务公平均等,让城乡居民享受公平均等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和公共资源。此外,还要合理布局城乡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城乡发展实现耦合联动。
6.坚持胸怀天下的视野格局。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鲜明特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国际视野、世界使命和大党担当。坚持胸怀天下,要求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同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胸怀天下,要求以中国和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共同福祉为出发点,拓宽全球视野,借鉴反思世界其他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同时积极传播中国减贫和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为全球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如“千万工程”在二十年实践发展过程中,始终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遵循世界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向世界提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的经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可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成为中国式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重要观察窗口”。

三、从推进路径上,有力有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部署


(一)“六个强化”落实党的领导
1.强化理论武装。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广泛深入宣传,使文件部署的政策举措进入千家万户,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投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切实提高开展干部群众培训的精准性、有效性,促进农村党员群众能力提升。
2.强化班子建设。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选优培强县级领导班子是基础,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配好党政正职,加强乡镇工作力量。
3.强化基层基础。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抓住村党支部书记,这是确保政策落得实、落得好的关键。用好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走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4.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推动城镇的人才下乡,继续选派好科技特派员,探索市场激励的途径。加强本土人才的回引,积极回引优秀人才到本土发展。
5.强化完善治理。坚持党对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强化乡镇和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群众监督。不断完善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社会的善治。
6.强化责任落实。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体制,层层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强化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各级责任。
(二)“五个原则”深化共识
1.坚持政治高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重要经济问题,以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加快经济发展、城乡平衡发展;更是鲜明的政治问题,乡村是否振兴、振兴程度如何,事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事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事关稳定脱贫、防止返贫致贫机制的成色,事关推动共同富裕。
2.坚持分类指导。总体而言,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脱贫地区,在农村低收入人口。受产业发展基础、区位发展环境等条件制约,加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定着共同富裕全局。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3.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关系,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利于解决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要着眼于以高水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好经营主体与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关系,核心是要强化振兴过程联农带农,特别是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统筹好产业融合,做精做强现代种养业,加强对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深入发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持续增强产业振兴的竞争力;统筹好国土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优化产业空间利用与土地使用结构,需要与保障生态效应的协同,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统筹好政府、社会组织、农户之间的关系,始终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更广泛参与。
4.坚持综合推动。保持财政资金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持续提高财政有效衔接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大乡村发展致富带头人培育,促进主体、能人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链条完整、低收入人口参与度高、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或者园区。加大乡村产业品牌构建和宣传,拓展销售范围,完善供应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和小农户利益协同格局,建立产业基础设施共建、发展成果共享、市场风险共担的乡村产业共生利益机制。建立技术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品牌优势。强化专家服务,加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指导服务,推动各项新政策措施精准落实落地。
5.坚持安全发展。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健全完善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风险防控体系。从市场风险防范看,要增加投入支持乡村产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三产融合,加强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补好农技推广及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帮扶产业发展精细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从社会风险防范看,要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着力提升产业联农带农效果;要在联农带农中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逐步弱化政府的过度影响,强化帮扶的“造血”功能。从自然风险防范看,扩大中央财政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范围,尽快实现支柱性乡村产业特色保险全覆盖是应对帮扶产业自然风险的有效政策措施。
(三)“五个发展”提质增效
1.系统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上,要处理好产业多样化和乡村特色产业的关系,形成发展系统,整体推进。坚持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科工贸一体考虑,生产、加工、流通整体升级,系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融合发展。优化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打造形式多样、集成创新的融合载体。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3.分类发展。对于市场前景广、链条较完备的帮扶产业,主要采取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销精准衔接、创响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融合发展等举措实行巩固为主,着力打造和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聚区;对于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的帮扶产业,主要采取加快补上农业基础设施短板、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举措实行升级为主,着力升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示范村镇和特色企业主体;对于暂时出现经营困难或发展停滞的帮扶产业,主要采取引入市场主体、租金减免、就业奖补、金融信贷、加强科技支撑等举措实行盘活为主,着力盘活一批闲置低效的项目资产;对于发展难以为继、已不具备盘活价值的帮扶产业,主要采取妥善解决遗留问题、立足实际规划发展新产业等举措实行调整为主,着力实施一批新的有市场、有潜力的帮扶产业项目。
4.创新发展。要以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和条件建设,发挥科研院校、科技服务企业作用,打造一批农业科技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样板。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改进技术装备,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冷链设施网络,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广应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形成,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快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化,推动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5.内源发展。做到“两个确保”“三个提升”的基础和关键,是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持续增强。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重点在于尽快补齐设施短板,增强持续发展后劲。脱贫群众内生动力的增强,一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二是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健全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留得住、带不走、用得上的产业发展带头人。三是健全脱贫县专家顾问制度,创新服务效果评价机制,提升全产业链技术服务效能。四是加快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四)“五个动能”凝聚合力
1.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二是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管理与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四是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投资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六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2.优化帮扶力量。大扶贫格局为更广泛、更有效凝聚乡村振兴帮扶力量提供了借鉴,国家对新发展阶段凝聚乡村振兴帮扶力量作出新部署。国家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等工作部署,并对乡村振兴阶段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等工作作出新的安排。当前,主要凝聚四种帮扶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帮扶;加强中央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
3.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党中央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着乡村振兴需要从激发内生动力逐步转向增强内生动力,不仅要聚焦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而且要同时聚焦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目标也要从以守底线为主,转向守底线、促发展并重。多举措大力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抓紧出台支持脱贫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提升脱贫群众技能。
4.促进数字乡村建设。一是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夯实农村数字化发展基础,加快推动城乡数字创新要素流通,多渠道增强农民数字能力,注重增强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夯实农业数字技术应用基础,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接续推进试点示范,用好涉农类园区和示范区政策支持,开展农机智能装备集成应用和智慧农业场景应用示范,加快数字化人才培育。三是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作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进程,大力推动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的制度环境。
5.统筹城乡发展。一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三要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四要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要促进城乡间要素合理公平流动,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7期

林海糯福
发布糯福动态,传递政府信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宣传糯福,充分展示魅力糯福形象,进一步扩大糯福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