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独家回访:74年后她们相遇,揭开进藏往事细节……

时事   2024-11-02 00:17   西藏  



今日热点

拟派遣丁玮琪、旦增晋美、巴桑拉姆等160人

解读西藏“九大产业” | 高新数字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10月27日,两位九旬女兵偶然相遇的短视频走红网络。镜头下,96岁的彭家英奶奶和95岁的闫家琪奶奶阔别74年之后,不断确认往事细节,如孩子般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战友情深,令无数网友动容,也引起了各大媒体转发关注。


10月26日,是闫家琪奶奶95岁的生日。她和家人在公园散步时邀请了一位路人帮忙拍全家福,闲聊中,得知这位热心路人当时也在场的母亲,和自己同是首批进藏的女兵。更巧合的是,她们都是十八军53师文工队的一员。“彭家英啊,她是我们的班长!”得知对方的名字后,闫家琪奶奶惊喜不已。两位老人随即深深地拥抱在一起。两人已阔别74年了!


近日,西藏日报记者专程前往闫家琪老奶奶家中,希望了解更多十八军进藏的往事,走进他们书写在边疆的青春岁月。
 

图为闫家琪奶奶在给孙女讲述徒步进藏的故事。



艰辛进藏路:

我们都是好样的



记者了解到,两位老人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第五十三师,同是文工队中的一员。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受命向西藏进发。那时的西藏还没有公路,于是战士们在负重行军途中,用钢钎、铁锨等工具,一步步筑出了进藏路。

高寒缺氧,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但他们的肩上,是保家卫国的使命。川藏公路二郎山段,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文工队的战士们便齐声高唱着“二呀嘛二郎山,高呀嘛高万丈”,为筑路的战友们加油鼓劲。

在大自然如此严酷的考验下,全长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仅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就全线通车,书写了公路史上的传奇。

闫奶奶回忆道:“进藏路上,除了帐篷,每个人还要背十斤干粮,加上衣服等其他物品,每个人要背六十斤重的行李。我们一路上淌过冰河,翻过雪山,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愿意掉队。”
 
左图为淌过冰河。右图为翻过雪山(资料图

谈及进藏路上难忘的事,闫奶奶告诉记者:“翻第一座雪山时,我们每个人都喘不过气,嘴唇冻得乌青,脸胀得通红。男同志都来抢着背我们的背包,但是没有一个背包被‘抢走’。我们知道再苦再累,也不能停下。我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闫奶奶和彭奶奶还曾投身甘孜机场建设。闫奶奶回忆,那时候男同志挖土方、拉石磙,女同志挑石头、砸碎石铺地面。很多人手上磨出了水泡,但没有人退缩。那时,机场边的窑洞就是她们的住所。有一天夜里突降暴雨,窑洞的顶棚垮塌砸下,将彭奶奶和身旁的战友掩埋。彭家英奶奶受了重伤,但仅仅经过十多天的治疗,她便重返一线,再次投入机场建设,直至竣工。

左图为战士们卸下铺机场地面的石头。右图为闫奶奶修建机场时居住的窑洞资料图



深深建藏情:

我把青春留在西藏




“那时我们刚刚走进西藏,就面临着断粮的困难,是鲁朗给予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我们——英勇的十八军战士,用自己的双手,做到了粮食自给。在那晴朗的艳阳之下,我们怀抱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粮食,满脸是丰收的喜悦!感谢你,鲁朗!”——2017年,闫家琪在回忆录中写到。


1951年,十八军的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进驻西藏各地,闫家琪一行人驻扎到波密。执行党中央“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十八军的战士们拿起锄头,向荒野要粮。


1951年10月,闫家琪等人接到上级指示,赴鲁朗开荒。对于这些出了校门进军营的姑娘、小伙们来说,开荒绝非易事。“那时西藏已经入冬,地冻得特别硬,锄头根本锄不动。我们就想办法:砍树枝烧火烤地来解冻。这样,除了白天锄地,晚上大家还要分工轮流值班烤地。早出晚归的开荒,每个人的手都磨出了血泡。”到了收割的季节,从未碰过镰刀的战士们又开始学习怎样举镰割麦,闫家琪一边回忆着“每个人的手都被划破流血”的场景,一边笑着说“那时我就想,有一口饭吃可真难!好在我们终于吃上自己生产的粮食了!

图为闫奶奶在西藏学会了割麦子。(受访者提供)


一直到1954年底川藏公路通车以前,十八军的战士们都是吃自己种的粮食。大米、白面这样的粮食,更是只有春节才能尝到一点。

图为53师文工队队员们一起打麦粒受访者提供


1959年以前,十八军的官兵们一直住在帐篷里。闲暇时,文工团的战友们在桃花树下嬉戏,排练时,山林荒野就是他们的舞台。“那时候,我们文工队常找机会和当地群众共同歌舞,让他们认识解放军、认识共产党,知道自己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  

图为文工队排练演出。受访者提供


回望在西藏的峥嵘岁月,闫奶奶数次感叹,难忘西藏人民的热情淳朴、勇敢善良,难忘西藏的壮丽风光,更难忘同甘共苦的战友们。“回忆我的青春,在雪山冰川跋涉过,在荒野的土地上耕耘过,在农村和牧区送去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我无怨无悔!”


无悔西藏缘:

我庆幸我是十八军的战士




“四年,盐巴拌糌粑,只求填饱肚子;八年,帐篷就是家!那样的生活,我们却过得很充实、愉快!因为我们心底有信念。”闫奶奶亲眼见证了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落后与残酷,更加期待在艰苦的建设中见证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那天。

图为闫家琪奶奶在她住的帐篷前留影。受访者提供


1960年,闫家琪奶奶被调到工布江达县分工委从事秘书工作,也在这里结实了后来的伴侣。闫奶奶的三个孩子都出生在西藏,1972年,闫奶奶回到成都,她的大女儿则留在了西藏工作。谈及这段往事,闫奶奶笑称:“我们对于西藏的感情,用一句话说就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图为闫家琪奶奶和妹妹闫家琼在西藏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这些年来,闫家琪写下过许多文字来纪念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也反复回看那些珍藏多年的照片,品味着青春的伤感与欢乐。在采访的最后,闫家琪说:“回想当年,我庆幸我是一名十八军的战士。我把最美的青春献给西藏的土地和人民,无悔当年!”


彼此的祝福:

都要健康地活过一百周岁



偶遇老战友后,闫家琪奶奶把相遇的视频看了又看,说起时隔74年的这次相遇,也是泪光盈盈。闫奶奶也无比期待着能和老战友再多见几面。但由于两位老人都已经超过95岁,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最后由闫家琪的孙子孙女,代为看望了正在安享晚年的彭家英奶奶。两位一起在西藏奉献了青春的老奶奶,也相约要一起健健康康地活过一百岁。


向老战士致敬!


还有这些信息值得关注!



西藏这一餐馆被曝光!


西藏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公告!


西藏开通新航线!


拉萨消费券来啦!手慢无!


更多消息,请关注西藏日报视频号


监制:马国英

统筹:詹恂 常川

实习记者:柴丹玉、罗叶馨梅、代怡馨


主编:玉珍

编审:央金

编辑:索朗央宗


为老战士点个“赞”+“在看”

西藏日报
传播报道西藏新闻,及时播报最新政策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