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坚守情怀 胸怀热爱 奋力开创通辽文化文艺事业新局面

政务   2025-01-10 08:50   内蒙古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我们在新征程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对通辽市而言,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要坚持把北疆文化建设作为总抓手,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中心大局,矢志不渝用文化文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奋力书写好“闯新路、进中游”进程中的通辽文化文艺答卷。

 以大格局大视野

 定位文化文艺工作的视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落实好总书记要求,要以以大格局大视野定位文化文艺工作的视阈,把握魂脉,紧扣主线,立足北疆。

 把握魂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魂”和“脉”,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文艺工作举足轻重。一方面,文艺具有其他任何文化形态难以兼备的双重知性,其以感性和理性的综合运用,浑然一体地反映人类历史、时代、社会和人性本质,寄托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和理想信仰,是人们更感亲切、更愿欣赏、更为投入的审美对象,尤其是经生活提炼、艺术加工、思想注入、典型升华的成功作品,更能直击到人心、辐射为文化、浸润成文明。另一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真正感动人、启迪人、鼓舞人、塑造人,其表达的题旨、塑造的形象、传递的审美趣味,往往能做到以文化人,浸润心灵,激发出无尽的正能量。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促进创作从数量到质量,推动作品从“高原”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作家艺术家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鼓舞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为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提供更坚强的思想保证、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有利的文化条件。

 紧扣主线。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4次到内蒙古考察,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模范自治区,深受总书记关怀关爱,要深刻理解“国之大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通辽文化文艺工作的主线,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切实把总书记的要求贯穿到文艺创作之中。深刻理解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要求,用如涓涓细流般的文艺创作营造人心归聚的人文氛围;深刻理解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艺文学创作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路线方针,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文艺文学创作焕发新气象、取得新成就;深刻理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要求,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深刻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使“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七个作模范”成为人们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追求,全面精准把握文化文艺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全面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为办好两件大事,谱写通辽文化之歌、作出通辽文艺贡献。

 立足北疆。内蒙古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资源丰富,辽阔大地上多彩纷呈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涵盖和代表内蒙古大地的整体文化和突出特征,自治区党委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孙绍骋书记指出,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得如何,关乎我们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成色,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打造好了有助于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有助于展示内蒙古的正面形象和内蒙古人的精神风貌。推动通辽文化文艺事业发展,要深刻领会自治区党委下大力气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政治站位和全局考量,深刻认识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把准北疆文化绵长的历史脉络、独特的文貌特征、丰厚的时代价值、卓越的精神追求,充分将通辽丰富的文化底蕴全方位融入到“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的时代步伐中,充分展现全市树形象、谋发展、求突破的奋斗历程,有力彰显文化力量、文化担当和文化支撑,扎扎实实把两件大事办好。

 以问题为导向

 把握文化文艺工作的路径

 沐浴在新思想的光辉下,根植在祖国北疆沃土中,通辽进一步走深走实走好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要聚焦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精准把脉以下几点。

 要盘点好成果、正视好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遵循艺术规律,勇攀文艺高峰,扎根生活沃土,沉心创作,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沾泥土、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的彰显北疆历史之韵、民族之融、人文之美的文艺作品。

 在美术和摄影作品方面,有10部美术作品入选第22届全国版画作品展,8部作品入选第23届全国版画作品展,7部作品入选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8部作品入选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部作品获进京作品荣誉。版画作品《煦阳》、摄影作品《草原·记忆·传承》、《中国古代早期石刻书人文献辨》获第13届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奖。

 在文学作品方面,有4部文学作品获自治区“萨日纳”奖,另有1部长篇小说获自治区“索龙嘎”奖、2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有6位农民作家在自治区首届农牧民诗歌大赛、全国第八届“吉鲁根”蒙古语诗歌金牌大赛、全国首届“孟和嘎楚拉”诗歌那达慕、全区首届“阿尔巴斯”杯诗歌那达慕、自治区“祖国颂草原情”征文大赛、全国首届“兴安”杯散文大赛中获奖。蒙古文长篇小说《蒲公英》、儿童文学《黄羊角》、理论评论《蒙古族抒情主义诗学审视》获得自治区第13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在音乐曲艺等方面,《嘱托》《芳华》《人民至上》等原创音乐作品入选内蒙古音协“百年百首”优秀主题歌曲推荐展播曲目。原创好来宝《科尔沁走马赞》获第12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提名。霍林郭勒市乌兰牧骑查干乐团荣获全国民族器乐展演“优秀乐种组合”奖。视听音乐会《敖包相会的地方》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名单。双合尔组合在内蒙古民歌大会选拔赛中荣获新民歌组二等奖。

 在舞蹈作品方面,舞蹈《安代》荣获第10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业青年组创作、表演双项一等奖,获第13届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奖。独舞《守望》、群舞《火红的安代》入选自治区乌兰牧骑原创经典作品传承工程名单。《彩云飘落的地方》入选2023年自治区艺术精品工程项目。

 在电视电影等领域,广播剧《锦绣牛途》获得自治区 “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剧本《大刀进行曲》《硅谷牛郎》、网络视听作品《坚守·致敬平凡中的不平凡》、小戏小品《红色家书》入选《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目录》。文艺专题片《蒙古马》获第13届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奖。

 此外,书法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石刻书人文献考辩》获第7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库伦旗额勒顺镇白音塔拉嘎查“春季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各门类作品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数百项,推动通辽文艺创作取得新的重要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就通辽的文艺创作而言,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努力破解,比如以量代质、重形式轻内容、创作意象陈旧、重评奖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文艺创作组织功能不强、对艺术创作重视不够等情况。这些既有体制机制的因素,也有文艺创作主观上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综合施策、重点突破。

要掌握好方向、明确好路径

 一是坚持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文艺创作,说到底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三个问题。其中,怎样写是技巧问题,写什么是选材问题,为什么写是起主导作用的首要问题。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重要论述,坚持将其作为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体现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

 二是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创作方法。作家、艺术家到生活中去,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找到适于艺术表现的创作素材。但是,文艺家要能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就会在结构情节、刻画人物和使用语言等方面有依据、有办法,表现生活的手段才会更加丰富,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文艺工作者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自觉地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全身心的感受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发现真善美,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三是坚持创作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目标。

 四是坚持艺术个性化和风格多样性。繁荣文艺创作必须进行艺术创新,艺术创新要靠作家、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要允许和鼓励文艺家在坚守正确创作方向的前提下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我们要大胆探索前行,避免作品艺术上的平平淡淡,要将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作为创作追求,不做文字的匠人,要做思想和艺术的名家。

 五是坚持推动文艺创作繁荣。要努力形成更适应文艺创作规律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内容孵化机制、作品实现机制,将这套机制用实用好、用足用活。开展对全市重点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的评论,开展沙龙、讲座、笔会、线上点评、创评互动、学术交流活动,力求思维创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高度重视培养创作队伍,为专业创作人员长期深入生活创造条件。通过安排专业创作人员到基层挂职、兼职,参加信访接访,担任人民陪审员,积极推荐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担任政协委员或参选人民代表等措施,保障作家、艺术家贴近群众、扎根人民。要争取为专职创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创作经费,探索将政府投入的方式调整到保证重点作者和保证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上来,为作家、艺术家的学习、生活、创作提供必要保证。

 六是坚持完善主流舆论传播格局。提升融媒体宣传、文艺评论、文化教育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保持和用活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深化新媒体传播升级扩容,形成既有契合度、又有竞争力的主流舆论传播格局,大量输出优质文艺作品,及时回应公众欣赏需求,使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在全媒体中实现全覆盖。推动与主流媒体、专业报刊联合针对重大文艺创作、重要活动、文艺热点开展选题策划,及时、主动、有效亮相发声。加强与网络传播阵地的合作,提高网络评论的力度、质量和数量,及时传递评论信息,刊发优秀评论作品。探讨优秀评论作品的表扬和推荐工作,推出年度报告或年度优秀文艺评论等。

 七是推进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要立足城市文化建设,开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讨活动,包括重要文化现象、文艺思潮、作品人物,新文艺、新媒体、新文艺群体,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城市建设与公共文化等,以“从文艺工作到文化建设”的思维,结合历史、地域、人文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新文艺产品的打造,使文艺创作、文化展评、文化节庆向高水平、高质量、高人气提升,营造通达辽阔、近悦远来的环境和氛围。

 以统筹的思维

 重塑文化文艺工作的架构

 面对文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命题,我们既要上下求索,又要左右逢源,搜索记忆,展示内涵,张扬优势,做好“六句话文章”。

 展示新时代风采。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审美的源泉,要从时代之变、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不断奉献向上向善具有伟大品格的文艺创作创造,热情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才能更好地鼓舞激励人民众志成城、满怀信心开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工作者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地区发展、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情满怀地讴歌新时代、新创造、新辉煌,在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和锐意创新中,不断提升文艺创作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倾情书写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倾情书写内蒙古各族儿女发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全力做好“两件大事”的历史性奋斗;倾情书写通辽大地推进“全方位突破困局、高质量跨越追赶”伟大实践的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让中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把握共同体意识。孙绍骋书记指出,无论是整体的文化建设还是具体到文艺创作都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内蒙古自治区是模范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实施的地方。要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将主线落实到各项工作、融入日常生活。我们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作为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文学艺术润物无声、凝聚民心的独特作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要坚守文艺正道,继承丰富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和文艺传统,尊重各民族作家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创造,深刻把握文学创作规律,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自觉克服文学经验的固化、创作路径的依赖,不断更新思维模式、文体形式和话语方式。加强网络文学、儿童文学、生态文学等领域的民族题材书写,不断丰富民族文学创作样式,迈向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通过各种途径为模范自治区的成色更足作出文学艺术贡献。

 彰显内蒙古气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办好两件大事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是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不断开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总动员;在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下抢抓机遇、实现突破,把内蒙古的事情办好是北疆儿女的新使命。当前,我们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各种优势集中彰显期、转型发展提速期,正是干事创业、建功立业,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的关键期。使命于身、重任在肩,我们要以文化的力量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尽展内蒙古风采。

 北疆文脉,源远流长。辽阔的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北疆文化”建设迸发出无限活力。阴山岩刻、大秦长城、昭君出塞,红山文化、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哈民文化、南宝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散落在北疆大地的历史遗珍和文化资源星罗棋布。自然风光之美、历史积淀之美、人文环境之美、时代发展之美日益凸显。将“北疆文化”品牌与自身优势结合,将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进行融合创新,是我们的文化命题。文化可以走向“远方”,也会更有“诗意”。我们要乘势而上,用高质量的文化文艺创造让历史记忆融入现代生活、用高质量的文化文艺创造激发地区活力、用高质量的文化文艺创造赋能产业发展,在不断展现内蒙古形象、彰显内蒙古气派中抒写好通辽文化篇章。

 唱响西辽河文明。201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这一发现首次将“西辽河文明”这一概念推向了前台,使其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并肩,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文章,明确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将西辽河文明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西辽河文明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北疆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通辽地处西辽河流域核心区,得益于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总体谋划和具体部署,对标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进一步提升了对西辽河文明研究认识的高度,明晰了前行的方向,增强了奋进的信心。

 西辽河文明承载着丰满的历史厚度,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见证者;西辽河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意蕴,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北方草原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任务,这种文化交融为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础;西辽河文明拥有着丰盈的未来价值,所蕴含的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文化支撑。

 唱响西辽河文明,我们将抓亮点,强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全面加强西辽河考古研究,增强西辽河文明核心区的实证支撑;以西辽河文明为主题开展文化文艺精品创作,策划推出交响音乐《西辽河交响诗》、舞台剧《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剧目,围绕传承弘扬西辽河文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抓项目,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响“游科尔沁五百公里风景大道、品西辽河五千年文明长廊”文旅宣传口号。抓推介,提升品牌形象与影响力。思考策划实施“文脉寻踪”“行走北疆  读懂从西辽河到大中华”等系列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制作推出系列短视频《根脉》,多平台、多角度宣传展示通辽映象。

 挖掘科尔沁底蕴。通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异彩纷呈,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市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也是自信所在、底气所在。

 我们将坚持蒙汉双语创作两手抓,以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创作为重点,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以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创作基地为依托,整合资源,逐步培育成长。同时,抓好影视剧和舞台剧的创作。以美术馆为依托,进一步繁荣美术创作,进一步确立“哲里木版画”这一优势品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北疆文化神州行”活动为平台,积极承办国内版画展,举办哲里木版画全国巡展,不断扩大影响力;以传承科尔沁音乐文化为坐标,进一步确立“科尔沁音乐”这一优势品牌,重点打造一批有份量的音乐作品,组织开展市歌的创作遴选。全方位推进实施科尔沁民歌改编工程,策划“寻找通辽的王洛宾”品牌活动,用现代音乐元素包装科尔沁民歌,让科尔沁民歌走出去、唱起来,代市扬名。

 实施新生代文艺家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文学艺术新生力量,通过分门别类的高层次培训,重点作品改稿会,主题采风创作,推荐骨干作家艺术家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级各类培训班、提升班、研调班,积极探索结对子、导师制、工作室、资助计划等创新性举措,提升青年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培养创作力量。加强对基层作家的扶持与培养,唤起创作热情、发掘潜在力量。通过多方努力,开阔作家艺术家眼界,提升其创作水平,努力实现我市创作人才整体能力水平的提升,为多出精品做好人才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实施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培养等文艺人才培育工程,积极争取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努力为青年文艺骨干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各艺术领域薪火相传、新人辈出。

 推进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我们积极抓住机遇,在数字化之路上初具成效。完成了通辽市文化资源数据库及“云上西辽河”服务平台、通辽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等项目建设,建成“从西辽河走向大中华”西辽河文明数字馆,国家文化大数据专业中心、标识基地已落户通辽。要精心培育呵护各类平台,同时借助数字化,推动文艺作品多形态转化。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健全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文学与电影、电视、戏剧以及网络视听、游戏、动漫等文艺形态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实现“破圈”传播、“跨界”生长,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学业态活跃、多维发展。

(作者系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航)




来源:通辽日报

编辑:潘影

初审:孙潇

终审:宋光远

投稿邮箱:klhlwxxb@163.com


长 按 识别关注

扫 描 二 维 码








魅力开鲁
开鲁宣传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