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没有遗憾的人生
沙白成长在典型的上海中产家庭,一直是父母眼中骄傲的女孩。
学钢琴、学画画,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又自学了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之后,她去美国、新加坡读书,工作。
后来回国当托福老师、又创业开工作室教跳舞,第一年就赚了180万。绝对的职场女精英。
她说自己这一生获得了亲人的爱、男人的爱、女人的爱、老板的爱、学生的爱,甚至是陌生人的爱。“我的一生是没有遗憾的。我的一生其实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活着。”
但是这份美好在沙白20多岁的时候戛然而止,她确诊了红斑狼疮。
02
不遵医嘱,加重病情
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虽然没办法根治,但现代医学可以控制病情,让患者一辈子能够正常生活。当然,这需要患者高度配合。
治疗需要打激素,打激素会发胖,沙白不愿意;
大夫不让晒太阳,她明确说“一辈子都不能晒太阳,这还是不是人生了?”这个病不能过度劳累,但是沙白喜欢玩,不知道做了多少剧烈运动。后来引发肾衰竭,没有肾源进行肾移植,只能靠透析维持。半年多的时间里,扎了整整168针。
她从90斤水肿到130斤,“身体里装了40斤水”。
晚上睡觉时,背后像有几块巨石压着神经,无法翻身。
有一次透析了四五个小时后,她实在受不了了,痛苦地对护士说:“我感觉自己被轮奸了。”
沙白说,她的肝脏、心脏、骨密度,都被攻击到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程度。就算换肾,也治不好。
她觉得,只有最后一条路可走了,就是安乐死。
03
自由还是自私?
去瑞士安乐死之前,沙白把她的故事发到了网上,引发巨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
●对于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恐惧的,沙白的勇敢让人佩服;
●我们总是用生命的长度去衡量,可忘了生命的深度;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法的权利。
反对者认为:
●白发人送黑发人,为什么不为爱她的人活着;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个病又不会死,应该好好配合治疗;
●她自己的选择没有对错,但是公开传播就不妥,因为很多人会效仿。
这些质疑的声音,沙白在视频里都回应过了。
她说,一个人的出生值得庆幸,因为生可以让我们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妙。而死亡也值得庆贺,因为死可以让我们得以解脱痛苦。回想自己短暂的一生,沙白自豪地说:
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我重活一遍也不会比现在更好。
那她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吗?
沙白跟父亲的感情非常好。
这位上海数学特级教师,在富养女儿、做女儿奴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就算对女儿万般不舍,但还是尊重她安乐死的选择,还亲自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路,而且不带悲腔,好像就是两个人一起去瑞士旅游一般。
而沙白跟母亲的关系,就差很多。
以前她们的感情也是很亲密的,但从生病开始,妈妈的态度急转直下。这或许跟她不积极配合治疗,母亲屡次劝导无用有关。
愤怒之下,母亲说出了“你知道你生这个病给我带来多少麻烦吗?”
沙白在医院病床上躺着的两个多月,妈妈一次都没来医院看过她,理由是不会打车。沙白慢慢心寒了。所以对妈妈的态度是:我不管了。
决定先走一步的沙白,显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的完美女儿。
在沙白发布的很多条视频里,她都曾反复强调:
“请你们那些已经得了红斑狼疮的人,好好吃药”。
“我是个特例。”
04
78岁的父亲,让人心疼
我想很多人,在情感绝望、事业低谷、身患重病时,都想过一死了之。绝大部分人之所以选择苟活,是因为牵绊过多。
沙白没有老公没有孩子,继续治疗怕拖累年迈的父亲,和母亲已无话可说,她拥有过极好的人生,她对这个世界没有留恋。
有人想小心翼翼活到80岁,有人想恣意洒脱活到40岁。
都是个人选择,他人无权评说。安乐死没有形成全球共识,就是因为它牵扯到太多实操困难和伦理争议。
在沙白的故事里,最让人心疼的是她的父亲。这个78岁的老人,一生宠爱着女儿,他在最后的几天里,反复表达对女儿的爱。
“我想念我的女儿,我爱我的女儿,你在我也爱你,不在也爱你。永远爱你。”
送最爱的女儿去安乐死,想必是这世上最痛苦的成全。人的确应该追求自由,活出自我。
但因为我们是人,总要背负种种枷锁——情义,良知,责任……
这就是面对安乐死,我们需要思考的伦理、道德、法律等问题。
对于沙白的选择,您怎么看?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