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情牵百姓家丨陕西延安梁家河村“老房东”刘金莲一家:拉梁家河新故事,盼总书记再回“家”

政务   2025-02-04 20:14   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来到老百姓的家里,唠家常、问冷暖、送祝福。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新春足迹,感悟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情关怀。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并到当年“老房东”刘金莲家中看望。


陕北高原的秋日,雨雾蒙蒙,青山绿树,空气清新。从延安前往梁家河的高速公路两旁,沟沟岔岔满眼绿色,印象当中的黄土很难寻觅到,潺潺的延河水倚着山势静静地流淌着。约莫半个多小时,记者便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走进了这个美丽乡村。


梁家河村,因北宋时梁姓人聚居而得名。通往村子里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柏油路,有一条算不得河流的沟渠忽左忽右地伴随,一处拦截起来的淤地坝很是平坦,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路的两旁绿树成荫。


沿着村子一直向里走,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老房东”刘金莲家的院子。

“他的心一直都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连绵不断的细雨,阻挡不住游客的脚步。刘金莲家的院子里,不断有游客慕名而来。

“总书记当年插队时就住在你家?照片上习近平总书记身边的人就是你吧?”有游客问。

“是。”刘金莲用浓重的陕北口音回答。类似的对话,每天都在刘金莲家上演。

“那次,总书记一跨进院门,看见熟悉的几孔窑洞,就指着最靠外边的那孔说:‘我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间。’然后,他又指着另外两孔窑洞对我说:‘你大(陕北方言,指父亲)你妈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刘金莲家中。(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从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的第二天开始,就有游客不断敲开刘金莲家的院门。对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追寻,对总书记成长起点的探访,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接踵而至。“从哪儿来的都有,有陕西本省的,还有外省拖家带口的,广东、福建、黑龙江的都有,甚至还有外国人呢。”刘金莲说。
面对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游客,古稀之年的刘金莲干脆敞开了大门,做起了生意——她在院子里一间平房内摆上红枣、小米、布鞋、鞋垫等出售。“红枣、小米是我们梁家河的特产,那布鞋,就是总书记年轻时在我们梁家河上山受苦(陕北方言,泛指下力气干农活儿)穿的。上次回来,我送给总书记两双布鞋和几副鞋垫,鞋垫上就绣着‘情系梁家河’的字样,总书记还坚持留了钱给我。”
在刘金莲的眼中,无论是当年那个土窑里常常看书一看就看半宿的“后生”,还是带着大伙儿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的大队支部书记,再到现在全党的总书记,“总书记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慈平(陕北方言,意为待人亲切、随和),他的心一直都和我们老百姓在一起!”
随着近年来到梁家河学习的党员干部人数增加,2018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聘请刘金莲为兼职教师,请她用朴实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点滴。
“我也没多大文化,只是讲述总书记真实的故事,讲他对村民就像亲人,讲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刘金莲说。

“从土窑洞到新楼房,做梦也没想到”


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而言,刘金莲家中最富吸引力的还是那孔窑洞——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窑洞右手边是一铺长长的土炕。煤油灯、旧式木桌、铺盖卷儿、灶台、泛黄的报纸……屋里的摆设试图复原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插队时居住的场景。


50多年前,就是在这孔窑洞里,不到16岁的习近平同志度过了初到陕北的时光。“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如今,土窑洞早已空置。刘金莲的孩子们已到县城工作、生活,只剩下她一个人住在老窑旁的一孔新窑里。“儿女们总说让我搬到镇上去住,但我对这里已经有了感情。”刘金莲说。


刘金莲家的新房子位于距离梁家河村5公里外的文安驿镇上,名叫“梁家河小区”。2016年6月,新房落成,村民陆续搬了进去。早上到梁家河村“上班”,晚上回到文安驿镇上生活,已经是很多梁家河人的习惯。出生在土窑洞,成家后又在窑洞里住了几十年的刘金莲说:“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有楼房住。”


不过,今天的窑洞“一点儿也不破旧,都是新修的石窑,还有崭新的农家小院。树,满眼都是树,远处的山都是绿的,黄土高坡没有黄土。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就立在柏油铺成的村道两侧,村里文化广场、超市、公厕一应俱全……”


记者采访时,来自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加悦正站在刘金莲家的小院里,拿着手机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直播自己的梁家河之行。


“荒山、破旧的窑洞……”想象中的图景似乎已永久地驻留在了梁家河村史馆的照片里。刘金莲家乃至整个梁家河的现状,彻底颠覆了这个“90后”女孩对陕北农村的认知,“变化让人震撼”。

“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


上了年纪的刘金莲患有哮喘、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等慢性病,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她看病有了保障。


“如果再生病了,我可不会硬扛着。”刘金莲说。


除了新农合,包括刘金莲在内的梁家河村村民也都有了养老保险,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享受到不同档次的老龄补助。


40多年前,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发展生产。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


2022年3月,刘金莲家庭成员合影。(中国妇女报记者 党柏峰 摄)


再走进刘金莲住的窑洞,掀起饭桌上的笼布,露出的是白生生的馒头和金黄的油馍馍——习近平总书记一眼就认出了这种用软黄米面炸成的圆圈形主食。


“现在生活怎么样?平时吃些什么?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收入靠什么?……”重回梁家河,无论是在与刘金莲的对话中,还是与村里乡亲们拉家常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切地询问。


“吃的、穿的、用的,啥都够。”当时,刘金莲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平时吃的都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今天的刘金莲早已不再为吃穿发愁。


更令刘金莲想不到的是,过了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如今还拿上了工资卡,成了“上班族”:2015年5月,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成立,刘金莲和不少村民在经过培训后都成了公司员工,按月领薪,旱涝保收。


1200元的保洁员工资,再加上卖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的收入,现在的刘金莲每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梁家河的人更要谨记这份叮嘱,不能给总书记丢脸!”说话的是刘金莲的大女儿张彩云。


习近平总书记回村看望父老乡亲,让村里人备受鼓舞,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子越建越美丽”。这几年,刘金莲的二女儿张彩梅成立了延川梁家河村青山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加工小米、杂粮等农特产品。同时,她还当起了苹果代办,从周边村的贫困户手中收购苹果,帮助他们打通苹果销售渠道。张彩梅的微信朋友圈里,每天的订单都不少。2017年,她公司的产品还加入了扶贫“832”网络销售平台,她希望有更多人能关注延川优质的农产品。


张彩云也做着与妹妹相同的行业,她的产品主要面向一些省内的大企业。几个月前,她给家里买了车。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还给县红十字会捐赠了60盒杂粮。“虽然东西不多,但也是我们的一份心意。习叔叔多年都不忘梁家河的乡亲们,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更要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张彩云说。


不仅是刘金莲一家。近年来,梁家河村大力发展旅游、苹果、蔬菜三大产业。2019年,人均年纯收入已达21634元。目前,村里的环境改善了、产业壮大了,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生活更加富裕了。


“等我有空、有时间,还会来看你们的。”离开刘金莲家时,习近平总书记握着她的手说。


本文节选自《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一书。




来源/《习近平走进百姓家》、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党柏峰 乔虹/刘晓军 刘卓

编辑/刘世康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往期


推荐

总书记情牵百姓家|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关注“拉萨女性视频号”

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拉萨女性
我们是拉萨妇联,这里是让您绽放的沃土,是联系万千女性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记录关于女性的热点新闻,我们报道新时代的女性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