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川区万家镇迎风村,一家从沿海城市转移而来的藤编家具厂——四川达冠家具有限公司,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达川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2024年12月17日召开的工业政银企对接座谈会,为企业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下,达冠家具厂等企业得以茁壮成长。
达冠家具厂的崛起之路
四川达冠家具有限公司新厂址
走进达冠家具厂,冬日暖阳下机器轰鸣,出货口的搬运工人正娴熟地忙着装车,一派繁忙景象。行政经理刘晓霞介绍说:“这批60万元的产品是运往宁波、临海那边,我们所有产品都是直接出口。”当下正值生产旺季,工厂订单不断,工人们干劲十足。
达冠家具厂的发展可谓迅速。2020年9月,通过达川区招商引资,公司负责人胡友文投资1250万元成立了该公司,在老家万家镇建厂,生产以人工编织为主的户外休闲家具。2022年7月新建厂房正式投产,2023年产值就实现了6000万元,2024年订单更是过亿,产品远销德国、荷兰、美国等7个欧美国家,累计出口额达人民币3000万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过硬的生产团队。包装车间主管袁顺斌就是厂里花高薪从浙江挖回来的技术骨干,他表示,厂里不仅待遇好,而且离家近,比起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纯收入还能多2000元,干起来自然更有劲头,而生产线上的其他工人也多是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们的精湛技艺是产品品质的有力保障,也使得达冠家具在市场上迅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阔的市场份额。
回乡办厂的家乡情结
包装车间工人在组装藤编家具
胡友文是达川区万家镇溜滩村人,18岁外出务工,2008年开始从事户外休闲家具行业,在沿海打拼多年,始终心系家乡。了解到很多编藤工人都来自大巴山区,家中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顾,年龄大了又被迫赋闲在家,于是决定回乡办厂,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也为老乡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达冠家具厂的建成,确实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变化。目前,工厂在职工人1050人,其中编藤工人800余人,大多将近60岁,年龄最大的66岁。万家镇迎风村村民唐开英今年59岁,工厂一开工她就进来当了喷塑工人,儿媳也在厂里做质检,旺季的时候,娘俩每月能挣上万元工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孙子,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且在农忙时节,她们还可以兼顾种庄稼。今年唐开英家种植了50余亩玉米和水稻。她开心地说:“这个厂开在家门口太好了。我们都想把质量做好,一直做下去。”
政银企合力助推企业发展
藤编家具出口样品展示
达川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达冠家具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24年9月达川区开展“走企业、查实情、解难题、促发展”活动以来,达冠家具厂喜讯不断。扩建二期厂房用地手续报批进展顺利,招商引资奖补资金新到账46万元,这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企业还在上海成立了新的贸易公司,组建了新的业务营销团队,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产品展示厅,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前期土地的规划与沟通,到后来的水电气以及厂前道路的硬化,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相关部门还积极落实惠企政策,严格执行“四级联动”服务重点企业制度,采取“首问责任制”,全力解决企业用工、资金、运输等实际难题,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金融机构也在达冠家具厂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达川区的工业政银企对接座谈会等活动中,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入交流,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提供支持。如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助力企业扩大生产、提升技术、拓展市场。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
成型车间工人在切割家具骨架
达冠家具厂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和增收,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如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向达川区聚集,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当地周边乡镇在外从事过编藤工作的高达3万人,其中有两三千人因年龄和家庭原因返乡,达冠家具厂优先吸纳这部分员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又照顾了家庭,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发展,公司负责人胡友文表示,下一步将把发展重心放在研发和营销上,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相信在达川区政府的持续支持和引导下,在金融机构的有力保障下,达冠家具厂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达川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大巴山区的未来也将更加美好。
推荐阅读
来源:达州融媒
编辑:李 波
责编:蒋文柳
审核:张家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