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兰实名举报刀郎:他抄袭我20首原创作品,艺名也是我的

文摘   2024-11-24 09:09   山东  

刀郎背后的"真相":深扒一位神秘女士的惊天举报

我昨天搬着小板凳刷视频,刷到一条让我直接坐直了身子的大瓜 - 一位名叫王金兰的新疆女士,手持身份证实名举报刀郎,说他抄袭了她的20首原创作品。这事儿听着就够劲爆,但还真不止这么简单。

十年沉寂后的"意外"风波

说起刀郎,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那会儿这歌简直红得发紫,大街小巷全是他的歌声,就连我们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都天天循环播放。

2013年到2023年,这位顶流歌手愣是销声匿迹了整整十年。要搁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哪个明星敢这么玩啊?不更新微博都能被粉丝说失踪,何况是消失整整十年。要知道,这十年可是短视频平台崛起的黄金期,多少歌手在抖音快手上疯狂营销,恨不得24小时在线露脸。

去年719号,刀郎突然发了张新专辑《山歌寥哉》,一下子又火遍全网。这张专辑的火爆程度直接打破了各大音乐平台的记录,光是QQ音乐上的销量就突破了300万张,这在数字音乐时代简直是个奇迹。

那些年的神级传播

我给你们扒一扒刀郎当年的崛起之路。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当时连QQ都还在用门户网站打广告呢,更别说什么新媒体营销了。刀郎这首歌能火遍大江南北,完全是靠着口口相传。

那会儿你只要到歌厅去,准能听到有人点他的歌。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理发店到街边小店,刀郎的歌就像一股清流,默默地流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种自然传播的威力,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一位"原创者"的现身说法

王金兰这位女士的说法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她说刀郎这些年唱的歌,压根就是她写的。不光是歌,连"刀郎"这个艺名都是从她的《王金兰民歌日记》里偷来的笔名。

她还爆出更劲爆的料 - 说有个团伙,包括新疆都市报的前总编董建生、娱乐记者侯辉,还有音乐总监罗林,一起合伙做局,用她的原创歌曲在深圳买了套房。

真相or炒作?让数据说话

我琢磨着,要是刀郎真有这么个"强大团队"在背后运作,咋还能让他消失十年呢?要知道2004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可是互联网娱乐圈最疯狂的发展期。

我给你们算个账:一线艺人的商演价格动辄上百万,广告代言更是天价。刀郎要是真有个专业运作团队,怎么可能放着这么多赚钱的机会不要?

记得那会儿刀郎可没少被主流音乐圈嘲讽。有说他是农民歌手的,有说他不够格的,网上一大堆黑他的言论。要是真有水军团队,这些言论早就被压下去了,哪还用得着他退圈避风头?

网络时代的造谣成本

这几年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但凡有明星走红,必定会经历三个阶段:先是爆红、接着是谣言满天飞,最后就是各路"原创者"跳出来喊"抄袭"

就拿去年来说吧,刀郎专辑一出来,网上就传出各种离谱的消息:说他要上春晚啦,说他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啦,甚至还有人说他要去参加选秀节目当导师。

造谣的人压根不用负责任,随便发个帖子,配张P图,就能骗到一堆流量。这种零成本的造谣,已经成了网络时代的一大顽疾。

法律面前要讲证据

我查了查相关法律,在知识产权纠纷中有个铁律:谁主张,谁举证。你说别人抄袭你的作品,那就得拿出实打实的证据来。

王金兰说刀郎抄袭了她20首歌,按理说应该拿出这些歌的创作记录、早期手稿或者录音。可是她举报视频里,除了一张身份证,啥实质性证据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另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个网红说自己是某首网络神曲的原创,结果被人肉出来发现,他当时根本还在上初中,连五线谱都不认识。

山寨文化的警示

说到抄袭,咱们得聊聊这些年的山寨文化。从山寨手机到山寨音乐,再到山寨综艺,中国的创意产业确实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阶段。

但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严格,随便造谣诽谤可是要付出代价的。前几年就有个造谣明星的自媒体,被判赔偿几十万,这才让那些靠编故事吃饭的人收敛了不少。

吃瓜路上的理性思考

说真的,看到这种爆料,我第一反应就是:真相往往比传言更精彩。

刀郎的歌为什么能打动这么多人?就是因为他的词里行间都是生活的真实感受。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山歌寥哉》,20年过去了,他的歌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现在网上又传说刀郎要去参加选秀节目当导师...这瓜,你们信吗?我反正是不信的。一个能在巅峰时期主动选择退圈十年的歌手,会在这个年纪去赶什么综艺热度?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真金不怕火炼,好歌自然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长乐说娱
最劲爆的娱乐圈资讯,我娱你乐,大家一起开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