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进步了,有很多不法手段也变得更加高科技,什么监控监听之类的,大家都估计有担心过吧。
而说到这类事件,最为人广知的莫过于2013年的棱镜门了。
2013年6月,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通过“棱镜计划”(PRISM)秘密收集全球互联网用户数据的内幕,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
根据斯诺登披露的信息,美国政府与多家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微软等合作,通过这些公司的服务器秘密收集用户的通讯记录、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内容。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监控来防范恐怖袭击和国家安全威胁。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监控行为却让公众对个人隐私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所以,棱镜门事件后,不仅是美国公众,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开始质疑政府对公民隐私的侵犯是否合理。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他们坚称这一计划是为了国家安全,并且所有的监控行为都有严格的法律依据。
棱镜门深深表明了一件事: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监控和数据收集的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这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但另一方面,普通民众的隐私也越来越容易受到侵犯。
现如今,各类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等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监控工具。
虽然这些设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让我们暴露在了更大的隐私风险之中。
而在我们国家,一直有着林林总总的“棱镜门”相同性质的事件,也被央视直接实锤了的。
比如说在2022年,也就是两年前,就爆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中国用户的网络攻击和监听事件。
这件事的地点也是很敏感,发生在西北工业大学,就是这里遭受美国 NSA 网络攻击。
关于NSA 对西北工业大学的攻击并非偶然,而是美国长期以来针对中国开展网络间谍活动的延续。
根据报道,NSA 使用了多达41种网络攻击武器,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优势,长期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监听。
果然,正如 360 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所说,国家级网络攻击之所以危险,正是因为它们通常隐蔽且难以被察觉。
现在,手机的数据安全问题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但同时还有其他我们需要关注的安全隐患。
比如说自动驾驶技术车辆,所有的行车数据都通过网络传输,一旦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汽车不仅可能泄露隐私信息,甚至会被恶意控制。
中国过去一直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但如今已经开始有了“看见”的能力,我们要不断地进步,把危险直接扼杀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