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互换领土,将27000平方公里故土江心坡让给缅甸,最终是亏还是赚?

文摘   2024-10-16 11:30   北京  

中缅互换领土,将27,000平方公里故土江心坡让给缅甸,最终是亏是赚?1960年10月2号,人民日报以巨大的篇幅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首都十万人盛会,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签订。报道一出,立刻在全社会掀起了波澜,只因其中提到,我国自愿放弃,面积约为27,000平方千米的领土,与缅甸进行交换,收回片马鼓浪等区域,条约中涉及的区域在哪个位置呢?

原本属于我们的故土,为什么会被放弃,过去被侵略的屈辱百年,早就激发出了中华的血腥,将一寸山河一寸金深深刻在骨子里,外人若想要来争抢地盘,我们必定寸土必争,让其付出代价。那么,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目的,我们才会把大片面积拱手让人,来换回更小的土地,在这桩买卖中,究竟是亏是赚?

国际社会舆论议及此事时,大多都采用领土交换这一说法,但我国在外交上的说辞却很高明,用的是收回二字。建国之后,北京派出专业人士组团,到边界地区进行细致的勘察,并且经过慎重的审时度势之后,开始着手与邻国共商历史遗留问题,之前一度降至冰点的中缅关系,也在1950年重新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

并在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首次访华时,达成了和平解决的共识,双方就中缅边界问题,进行了多轮意见交换,谈判整整历经6年,才终于在1960年10月1号盖棺定论,共同签订了联邦边界条约。其中规定,我国自愿放弃,面积27,000平方公里的江心坡地区,作为交换收回,此前争议的片马、班洪、班老、岗房等地,有人认为此举以大换小,简直是得不偿失的糊涂决定。

实际上,这桩买卖稳赚不赔,因为江心坡地区长期被英殖民,被免控制,几代下来,当地人早就被缅甸的文化所同化,对祖国没有太多的认同感。若强行收回,不仅不好管理,还容易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被其他势力加以利用,还不如收回能够真正实际控制的故土来的有利,我们完全有底气有依据这么做,因为那原本就是属于我们的领土。

在云南高黎贡山和缅甸恩梅开疆中间,有一片盆地,这里土地肥沃,利于农耕,而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南面毗邻缅甸密支那地区,其余三面自古以来均受我国管辖。早在明朝就被命名为江心坡,特别是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尤为重视开疆扩土和巩固统治,一会跑到北边,五次亲征蒙古,一会跑南边,下大力气经营南海地区。

同时又在东北面设立了努尔甘都斯,在西北面设立了哈密威,而在西南面设立的就是三宣六威,用来管辖整个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当时越南缅甸全境,泰北老挝中部和印东等地,实际都处在明朝的实际统治之下。史料百宜专有记载,凡百宜聚居区都设土司,光是云南就有三司,负责治理,古缅人哈腊普蛮等上百个民族部落,其中缅人就是如今缅甸的第一大民族。

缅族的起源,缅甸,那时的自身实力和明朝实在相差过大,后来直接成为我国的附属,也就是外藩其中,当然包括了江心坡,连同片马鼓浪港房等地区,都处在明朝孟养军民,宣慰史司的管辖范围之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明朝中后期,国力衰退,中央对边境土司的管辖日渐乏力,加上西南百余聚集,民风彪悍,不力管辖。

于是部分土司就试图自立外翻,缅甸也趁机捣乱,争夺西南土司的宗主权,双方兵刃相间,纷争不断,到了嘉靖年间,一个叫做莽锐体的缅甸领导人,横空出世,趁着皇帝朱厚聪无力顾及西南时,迅速扩张势力。直到统一了缅甸并建立了东夷王朝,还一直不断向明朝边境发起进攻,莽瑞缇死后,他的儿子也和老子一样难搞,攻下了不少云南泰国的城镇。

万历帝登基后,任命福建人陈用宾为云南巡抚,这个人有两把刷子,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对云南边防进行整顿,效仿明长城,在辖区内建立神户,万刃巨石等八个关隘。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明八关,可惜现在只有4个还在中国了,陈永斌的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东吴王朝的进攻,也把一些原本属于明朝实际统治下的土司势力化在了关外。

那些土司后继乏力,难以长期与缅军斡旋,于是只能屈服于东隅的管理之下,以至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缅甸文化的影响,而江新坡就处在其中。清明入关时,南明势力被迫逃往缅甸,彼时的东域王朝也陷入衰退,面对率大军追击而来的吴三桂,根本没有抵抗之力,不仅乖乖交出了南明永帝皇,帝还又重新变得老实起来。

缅甸重新臣服清廷后,没有主动归还这些地区的实际管辖权,直到后来,乾隆由于缅军屡屡招惹清朝藩属国,一怒之下派遣大军进行征讨,追着缅军打了7年,把缅甸彻底打服之后才拱手称臣。除了按时纳功,还把此前属于明朝管辖的土司地区,全部归还清廷,在外流浪已久的江心坡地区,又重回华夏的怀抱。

柳君兰
优质的创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