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资讯】《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举办“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

学术   2024-11-17 19:18   北京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20241110日上午,“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近20位学者出席会议,共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当下国际关系的影响,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多元逻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唐士其教授致开幕辞。唐士其首先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与器物层面的双重意蕴,以及这一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强调,从国际生产力与思想史变迁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唐士其呼吁与会学者从学理与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提出的挑战,从各自研究的专长中探寻新的知识增长空间,为推动国际关系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编审庄俊举主持会议上半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蔡翠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副教授苏若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祁昊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贾子方等四位学者先后进行发言。


  蔡翠红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进行分析。蔡翠红分析了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兴起的背景下,国际组织、国家、科技企业、公民社会等多主体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治理能力,以及它们在“委托—代理”系统中的差异性角色,并从代理成本角度着重分析国家在其中的复杂性角色。苏若林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冲突及其风险管控展开讨论。苏若林在剖析历史类比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人工智能与核技术的类比陷阱,并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发展如何影响国际冲突风险进行论述,反思在认识人工智能技术风险时进行历史类比视角的既有缺憾和发展进路。祁昊天以“超越‘竞争—合作’:国家间人工智能关系的风险理论”为题,从“国家间人工智能关系存在怎样的差异状态”切入,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认为应超越“合作—竞争”的二元划分,以风险特征的角度对不同国家人工智能治理关系状态展开体系性比较和类型化分析。祁昊天整体地研判了影响不同领域中国家间人工智能关系的风险,以及人工智能的风险因素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法与全球治理等领域的意义。贾子方以认知战为路径,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他从俄乌冲突中的认知战入手,在重新剖析认知战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认知战路径”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包括伪造信息、低质量信息等内容造成信息污染并直接对认知战受众的形塑作用。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及其驱动的认知战变革正逐渐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关键变量。


  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珣对发言展开评议,就人工智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风险管控问题、欧盟在人工智能的重要主体地位、将核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类比的起源、主体及处置措施等问题与在场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钱雪梅主持会议下半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中国政法大学讲师何晴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燚飞先后发言。


  赖华夏从法学与国际关系学交叉角度指出人工智能对于国际人道法、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参与对自主武器系统的战争问责、巴以冲突中人工智能武器的国际法争议、人工智能对国际贸易法中跨境数据流动原则等诸多问题。此外,赖华夏也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国际法路径下如何治理,即利用国际法现有规则、创制多边国际法等。何晴倩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在气候政策中的决策和应对策略等,综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应用及不同行为话语权的动态流变。何晴倩提出全球气候治理中话语权生成的理论解释框架,分别从话语内容、话语博弈与话语传播三层次对人工智能影响全球治理话语权的路径加以分析。刘燚飞重点关注科技政治视野下的主权人工智能。他从科技和政治互动视角出发,分析国家主权从韦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疆域逐渐向虚拟和数字空间扩展的过程。刘燚飞在提出“主权人工智能”概念后,以集中控制强度和网络协作密度为变量,系统阐述了不同主权人工智能的类型,并分析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实践差异。刘燚飞认为,在全球推进主权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流动与安全、技术开元与自主性等发展向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计算实验室主任、首都经济安全态势感知与风险控制创新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董青岭对本场发言发表点评,他就致命性自主武器的监管与限制、第一代与第二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形态对能耗转化影响,以及气候治理的未来影响、国家与跨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问题上的立场问题等内容与在场学者进行讨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张海滨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张海滨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他指出,人工智能带来的国际关系变革是当前学人亟待回应的重要时代命题,它不仅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更直接关联到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张海滨鼓励在座学者要勇于探索,不负使命,不仅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更要关注其与国家战略的互动关系,为提升中国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及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变革与发展,做出具有全球性、时代性影响力的贡献。

  

小编:Jl

本资讯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国际政治研究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转发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微信号:gggzwj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公益平台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打造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公益平台,推送精品与碎念。构建学术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投稿荐稿请联系邮箱:guoguanxueren@sina.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