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养好鱼 化隆黄河冷水鱼走俏

民生   2024-11-15 10:57   青海  

秋末,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迎来最繁忙的季节。在黄河中养殖了3年的冷水鱼,将从这里启程,在24小时内完成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最终被端上上海、深圳等城市消费者的餐桌。

马海林投食喂鱼。吴梦婷 摄

  化隆黄河冷水鱼订单不断

  滔滔黄河水自松巴峡进入化隆县,蜿蜒168公里,水域面积广,资源优势明显,串起李家峡、直岗拉卡、康杨、公伯峡、苏只5个大中型梯级电站,十多万亩沿黄水域日夜不息地奔流。

  沿线优美的生态环境、温暖宜人的生活环境,每年都吸引着大天鹅等各类珍稀候鸟来此越冬。不仅如此,这里水质优良、水温适宜,是养殖冷水鱼的理想之地。

  黄河岸边秋意浓浓,色彩斑斓。在化隆县德恒隆乡的哇加滩村,抬眼向黄河河道中央望去,只见河面清澈透明,一群群水鸟游过荡起层层细波,一个个圆形网箱在水面上紧密排列。

  在化隆县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海林的带领下,西海全媒体记者搭乘快艇,深入了解冷水鱼的养殖过程。11月的寒风带来阵阵凉意,但从马海林的介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之畔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火热。

  “我们养殖的冷水鱼主要是三倍体虹鳟鱼,虹鳟是冷水性洄游鱼类,既可以在海水中也可在淡水中生存。虹鳟冷水中生长的最佳温度在12℃至18℃之间。”马海林说,黄河化隆段水质清澈且流动缓慢、水量充沛,适合冷水鱼类的生长和规模化养殖。在这儿生长的三倍体虹鳟鱼肉质鲜美,且富含蛋白质,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正值冷水鱼上市的黄金时节,化隆县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这段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络绎不绝。目前,合作社已成功将约10吨冷水鱼销往上海市场,预计今年的冷水鱼销量能达100吨。

鲜美的虹鳟鱼即将销往沿海城市。赵俊杰 摄

  好水才能产好鱼

  “这几个网箱内正是我们精心培育的冷水鱼育苗。”马海林指着一排排网箱向记者讲述冷水鱼育苗的过程,“为了确保它们健康成长,防止病菌侵扰,平时只有专业的饲养人员才能日常投喂。”

  “看左边的网箱里,那些鱼都在3.5公斤以上,已经达到市场标准。近期,我们就会安排捕捞,准备将它们送往全国各地,让消费者尝尝这份来自黄河的鲜美。”

  投放3年,一尾尾鱼苗从化隆游向省外大市场,品质的背后,是马海林多年来的艰辛与付出。自2009年投身渔业养殖以来,他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摸索与尝试。从最初对鱼苗选育的一知半解,到如今能够精准挑选出优质苗种;从饲料配比的反复试验,到养殖技术的不断革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养殖人员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好水出好鱼,黄河的优质水资源孕育出好鱼。我们在追求养殖效益的同时,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谈起生态保护,马海林说,在严控养殖密度的同时,每个网箱下面还设有粪便收集器、水下清污器等环保设施,鱼类产生的粪便可以当作果树的肥料。化隆县相关部门会定期开展水质、鱼病、药物残留等全面检测,加大对渔业养殖的监管力度,保护黄河河道的生态平衡不受破坏。

  此外,化隆县以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试点,率先开展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据了解,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方式,它引入了智能化控制技术和水质监测系统,实现了在陆地上工厂化养殖。通过陆基养殖和网箱养殖的结合,在提高水产养殖自动化程度的基础上,增强尾水的自净能力。

化隆县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李玉峰 摄

  48小时内送达全国各地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河水面上,化隆县的冷水鱼养殖场便开始热闹起来。养殖人员熟练地撒网、捕鱼,将一条条鲜活的冷水鱼经过冰鲜等处理装上货车。

  正午,记者从黄河岸畔前往化隆县青化渔业公司,工作人员正处理当天的订单。“现捕捞的鱼还有吗?”“给我留一份套餐。”各地的消费者通过电话等方式咨询订购,希望能尽快品尝到本地养殖的冷水鱼。

  对于本地消费者来说,这些冷水鱼从捕捞到端上餐桌,仅需短短3至5小时。而借助现代便捷的物流网络,它们还能在48小时内通过冷链运输抵达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冷水鱼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不仅为化隆县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原本外出务工的村民,如今选择留在家乡,参与到冷水鱼养殖的行列中来,收入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水涨船高。

  截至目前,化隆县冷水鱼养殖面积达0.768公顷,网箱存尾数为23.2万尾,冷水鱼养殖存箱产量为240.11吨。2023年,冷水鱼销售量为60.03吨,销售额达360万元。2024年1月至9月,化隆县销售水产品21.84吨,实现经济效益131万余元。

  为进一步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化隆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今年化隆县向德恒隆乡哇加滩村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建设面积990平方米的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预计年底前,基地建设完成并开始养殖,将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工作人员为及时运输做冰鲜处理。吴梦婷 摄

  相关链接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网箱养殖企业(合作社)达28家,陆基养殖企业(合作社)近30家,年均养殖产量达1.5万吨,产值近15亿元,我省鲑鳟鱼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9%,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

  自2023年虹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水产育种联合攻关品种及重点任务以来,青海大学、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青海凯特威德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引进专业团队研发三倍体虹鳟制种技术,开展伪雄鱼亲鱼隔离培育、亲鱼筛选和三倍体制种技术体系建立等工作。

  到2023年底,已完成1000尾全雌二倍体亲鱼的培育,成活率在90%;诱导伪雄鱼10000尾,成功率在20%。为深度解决冷水鱼养殖产业鱼卵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三倍体虹鳟制种技术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通过养殖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营养调控技术研发、疫病监测与防治技术熟化、产品加工工艺优化和水质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形成大水面网箱养殖和陆基养殖模式下的技术体系,全面实现高原冷水鱼养殖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使冷水鱼养殖产业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

-END-
编辑:小娇
责任编辑:周健
 来源:西海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水滴新闻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不可不到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