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熟读教员的诗词,比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诗词,如果你知道这些诗词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写的,你可能会更能领悟主席的壮志豪情。
下面我将以时间为顺序,带大家一同踏上探寻教员诗意人生的传奇之旅。从青少年时期的壮志凌云,到革命岁月的烽火连天,再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时刻,每一时期都留下了教员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教员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抒发与人生哲思,共同见证他如何以诗寄情,以词言志,书写下一段段传奇人生。
1893年12月26日,教员出生于韶山冲南岸上屋场一个农民家庭,教员的祖父一生贫苦,勤劳厚道。教员的父亲原为贫农,曾因负债被迫当兵多年,由于他治家严谨,经营有道,使家由贫农发展成富农。母亲文氏,和善好施,乐于助人。
教员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由于前两个婴儿都早夭,母亲怕他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做干娘,还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1910年秋天,17岁的教员从报纸上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因此决定离开他从小生长的家乡韶山,独自一人走向外面更辽阔的世界去求学。在离别之际,写下《七绝·改诗赠父亲》这首诗来表达自己非凡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全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1910年秋天,教员到达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东山书院自清代同治年间以来,为了培养那些因军功而获得二品以上官爵的地主豪绅子弟而兴办。
在书院中,教员因为来自穷乡僻壤、穿着简朴,被许多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疏远,精神上感到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在这种背景下,教员写下了《咏蛙》这首诗,以蛙自比,展现了自己的英雄情怀和宏大抱负。
《咏蛙》这首诗全文如下:
青蛙独自坐在池塘上,如同猛虎盘踞一般,在绿荫树下修身养性,积蓄着力量。
春天到来时,如果我不先开口鸣叫,又有哪个虫儿敢抢先发出声音呢?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挥手从兹去。
更哪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江水清澈碧绿,一艘艘船只在江上争相前行。
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鱼儿在清澈的水底自由游动,万物在寒秋中竞相展现它们的自由和活力。
我感慨万分,面对这广阔的天地,不禁问:这苍茫大地,到底谁来主宰它的沉浮兴衰?
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以“独立寒秋”起笔,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通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句,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壮丽与蓬勃生机。同时,也寓含了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下阕则转为抒情,通过对战友和战斗生活的回忆与追述,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词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与同学们在橘子洲头商讨国家大事、指点江山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们满怀激情与理想,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反抗和斗争。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以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和激流勇进的精神风貌。
1927年正值大革命即将失败的前夕,国内局势动荡不安。34岁的教员当时在武汉从事革命工作,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背叛和屠杀,他深感忧虑和愤慨。在一个阴雨蒙蒙的日子里,他登上了武昌的黄鹤楼,眺望茫茫大江,心潮起伏,于是写下了这首饱含忧患意识的词作。
《菩萨蛮·黄鹤楼》全文如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译文:
条条江河汇入中国大地,铁路线纵贯南北,沉郁厚重。
烟雨迷蒙,笼罩在苍茫之中,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
黄鹤楼啊,你知晓何处是归途?如今只剩下游人在这里徘徊。
我手持酒杯向滔滔江水祭奠,心中的波澜随着江浪愈发高涨。
赏析:
这首词上阕开篇即从大处着眼,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描绘了当时中国大地的地理形势和革命形势的复杂性。接着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黄鹤楼前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寓含了革命形势的严峻和艰难。
下阕则转而抒情,以“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两句,表达了词人对革命前途的迷茫和忧虑。但随后他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两句,展现了他内心的坚定和豪情。他手持酒杯向滔滔江水祭奠,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同时,他心中的波澜也随着江浪愈发高涨,象征着他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在此背景下,34岁的教员提出了“枪杆子出政权”的口号,并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以词记史,鼓舞斗志。
《西江月·秋收起义》全文如下: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译文:
起义的军队被称为工农革命军,他们的旗帜上绘着镰刀与斧头。
在匡庐地区他们没有停留,而是直接向潇湘之地挺进。
地主们施加着重重的压迫,农民们因此个个心怀仇恨。
在秋收时节的傍晚,天边的暮云显得忧愁,但这时,一声霹雳般的暴动响彻云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收起义的壮丽场景,表达了农民对地主压迫的反抗和起义军的英勇斗志。镰刀与斧头作为旗帜,象征着工农联合的革命力量,而“霹雳一声暴动”则形象地描绘了起义的迅猛和震撼。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教员等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然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留守井冈山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在黄洋界哨口英勇抵抗敌人的进攻,最终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事后,35岁的教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来歌颂这一伟大胜利。
《西江月·井冈山》全文如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译文:
山下的战旗迎风飘扬,清晰可见,山头上战鼓和号角之声交相辉映,响彻云霄。
敌军重重包围,看似不可逾越,但我军却如山岳般屹立,岿然不动。
我们早已构筑起坚固的防线,壁垒森严,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坚不可摧。
就在黄洋界上,炮声隆隆,震耳欲聋,那是我们胜利的号角,宣告着敌军在夜晚的溃逃。
赏析:
这首词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井冈山红军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的英勇形象和胜利场景,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1929年,36岁的教员因为一些原因被迫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在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重阳时节,他于上杭见黄花盛开,有感而发创作了《采桑子·重阳》,赞美革命,展现其人生观、世界观及乐观精神。
《采桑子·重阳》全文如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难以老去,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到来。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显得格外芬芳。
一年一度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然而,它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寥廓的江天万里都是白霜。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谢家祠隆重开幕。来自江西、闽西、湘赣、湘鄂赣、赣东北、湘鄂西、琼崖苏区的代表,以及红军、全总、海员工会和白区的610名代表兴高采烈地以主人翁姿态共商建国大业。
大会通过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等法律法令,并选举教员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两会主席。1931年12月19日,教员亲自起草了《苏维埃政府布告》,以六言韵语形式号召工农群众参与革命,改革土地、税收、工人权益和商业经营,旨在完成中国革命。
《苏维埃政府布告》部分内容如下:
全文如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西风猛烈地吹着,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
又是霜花满地的早晨,月亮还挂在天边,(这时)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苍山连绵不断,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垠;残阳西下,余晖洒满大地,如同鲜血般殷红。
赏析:
这首词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贴切的比喻,成功地刻画了红军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情景以及战士们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革命理想。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颂歌。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在这段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教员经受了无数次考验。1935年9月下旬,当红军战士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教员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全文如下: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
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七律·长征》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壮丽景象。诗中通过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五岭、乌蒙山、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岷山等关键事件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勇形象。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坚韧和毅力,更体现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之美,无与伦比,引得历史上无数英雄为之倾倒,竞相展现他们的才华与抱负。
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即便是如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之君,他们在文采方面的造诣也稍显不足;而唐太宗、宋太祖,尽管他们在文治武功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在文学与艺术上的风采却略逊一筹。至于成吉思汗,这位一代天骄,他的威名远播,但世人更多记住的是他弯弓射大雕的英勇形象,而非他在其他领域的建树。
这些历史人物,无论他们曾经的辉煌与成就如何,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永远定格在了过去。而真正值得我们敬仰与铭记的,是那些在当今时代,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
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通过描绘北国雪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下阕则由对祖国山河的感叹引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伟大抱负。
译文: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赏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是一首描绘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南京的壮丽诗篇,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刻思考的政治抒情诗。它展现了教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豪迈气概,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坚定信念。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译文:
我已多次登上北高峰,站在这里俯瞰,整个杭州城仿佛尽收眼底,一片空阔。
飞凤亭旁,树木葱郁,桃花岭上,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天气炎热时,我便去寻找扇子岭的清凉;天气寒冷时,则对着美人峰(这里以“佳人”喻指美人峰)的秀美景色,感受那份静谧与美好。
当我轻轻飘摇地走下山来,天色已晚,却有晚鹰在空中盘旋,仿佛在欢迎我的归来。
赏析:
这首诗整体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情感,以及“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蓬勃朝气。
刚饮过长江的水,又品尝了武昌鱼。
我横渡这万里长江,放眼远望,楚天的景色多么舒展。
不管风吹浪打,我如同在庭院中悠闲散步,今日我心情无比宽畅。
孔子在河边说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
江面上风帆飘荡,龟山和蛇山静静地伫立,我在心中描绘着宏伟的蓝图。
一座大桥横跨南北,将长江天堑变成了通途。
我还要在西江建造石壁,截住巫山的云和雨,让高峡中涌现出平湖。
神女如果还在的话,她应该会惊叹这个世界的巨变。
1959年6月25日,66岁的教员重回离别32年的韶山,与革命老人座谈后,夜里在煤油灯下创作了《七律·到韶山》这首诗。
《七律·到韶山》全文如下: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之岸,我驱车盘旋一路青翠登峰巅。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望世界,暖风吹送雨滴洒落那浩渺江天。
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白色烟雾。
昔日的陶潜已不知去往何处,桃花源里如今是否可以耕田劳作?
赏析:
《七律·登庐山》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姿飒爽,手持五尺长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红艳美丽的装扮,而爱革命的武装。
在苍茫的暮色中,我凝视着那棵挺拔的劲松,尽管四周乱云翻飞,它却依然显得那么从容不迫。
大自然造就了这神奇的仙人洞,而那最为壮丽的景色,恰恰就在那最险峻的山峰之上。
1961年12月,当时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国际形势也日趋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68岁的教员以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创作了这首反其陆游原意的《卜算子·咏梅》,用以鼓舞人民的斗志,表达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卜算子·咏梅》全文如下: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她却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这首词以梅花为象征,通过描绘梅花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突出了其坚韧不拔的品格;下片则通过梅花的品格来赞美革命者,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在沧海横流、局势动荡的时刻,才能真正显示出英雄的本色。
中国有着六亿人民,他们加强团结,坚守原则。
即使天塌下来,我们也能把它擎起;即使世界都披靡不振,我们也能将它扶正。
听那雄鸡一声啼叫,响彻寰宇,宣告着东方的黎明已经到来。
我们拥有四卷雄文,为民众树立了最高的准则。
那些像桀犬一样吠叫、攻击贤明君主的行为,真是可笑至极,最终只会像泥牛入海一样,毫无踪迹。
我们迎着东风,高举革命的红旗,让整个世界都沐浴在红色的光辉之下,乾坤一片赤诚。
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个国家,像几只碰壁的苍蝇一样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声一样。
这些国家好比那大槐树下的蚂蚁一样吹嘘自己的国家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
我们吹响冲锋的号角,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多少人世间的事都是急忙忙地匆匆而过,天地不断旋转,光阴紧迫。
要等一万年后才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力求主动,只争朝夕。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世界范围内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风起云涌,我们要消灭所有危害人类的败类,还世界一个太平。
长征那段日子虽然艰难,但并非难以承受,真正的大问题是在战争胜利后如何保卫和建设我们的锦绣河山。
(那些如同斥鷃般的小人)常常听闻他们会欺侮那些有大志向的人,(就像昆鸡一样)总是嘲笑老鹰飞得不够高。
如今你却不幸离世,国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我还能向谁请教呢?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年少有才,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然而,由于遭大臣排挤,他被贬为长沙靖王吴著的太傅。后来,他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不幸的是,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便抑郁而亡。
贾谊的才气、才情、才能在当时无人能比,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
梁王坠马而死不过是件寻常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哀伤至死的地步呢?
1927年10月,教员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我长久以来就怀有登高望远的凌云壮志,今天终于重新登上了井冈山。
千里迢迢来寻访当年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作响,宽大的盘山公路直通云端。
过了黄洋界这个险要之地,其他的险处就不用再看了。
风雷激荡,红旗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过去了,就像弹指一挥间那么短暂。
我们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入深海捉鱼鳖,谈笑间凯歌高奏,胜利归来。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攀登。
万千树木高耸入云,绵延千百里,直飞上南天的高峻山峰。
故地重游,我看到了什么?比过去多了许多楼台亭阁。
在五井碑前,在黄洋界上,汽车往来疾驰如飞。
这如画般的江山,有人说古代这里曾经是海洋一片碧绿。
三十八年的时间匆匆而过,人世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记得当年在战火纷飞中,九死一生的激战仿佛就在昨天。
独有的一腔豪情壮志,就像天际高悬的明月,气势如风雷般磅礴。
当雄鸡一声高唱,所有的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散。
来到洪都又过了一年,祖逖中流击楫的誓言至今还在人们中间流传。
我如同祖逖和刘琨一样,在南方早已是闻鸡起舞,久经风雨,在北方也曾挥鞭驰骋,纵横天下。
现在,我两鬓斑白如同雪花飞来,成了无用的废料,但马列主义真理如同彩云长存,祖国有了崭新的天地。
一代新人替换旧人,就像后浪推前浪一样,江边的花草年年都鲜艳美丽,祖国河山的锦绣前程必将越来越好。
正是京城(神都)局势动荡不安的时候,我又来到南方,踏着芬芳的花枝。
青松挺拔,怒向苍天生长,而败叶则纷纷随着碧水漂流远去。
一阵风雷惊天动地,震撼了整个世界,满街的红色和绿色旗帜在风中飘扬。
我倚着栏杆静静地听着潇潇雨声,心中思考着故乡(故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
高而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明亮的东西容易被玷污,
就像高雅的《阳春白雪》曲调,能应和的人一定很少。
在巨大的名声之下,实际的才德往往很难与名声相符。
父母(此处可理解为老一辈革命家)忠贞不渝地为国家奋斗,何曾害怕过牺牲生命?
如今,天下已经一片红色(指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但国家的未来又靠谁来守护呢?
事业尚未完成,身体却已经疲倦,鬓发也已斑白;
你我这样的人,又怎能忍心将毕生的夙愿,轻易地付诸东流呢?
1975年4月,教员以82岁高龄,改写了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一词,以悼念已故的董必武同志。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员通过改写这首词,表达了对董必武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一生功绩的高度赞扬。
改词全文如下: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君且去,休回顾。
译文:
我辈梦魂一直萦绕着祖国神州大地。
秋风中,军营里号角声声,故都的宫殿却已荒芜,禾黍丛生,令人惆怅。
为何那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砥柱会崩塌?导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
中原大地,万千村落,如今却成了狐兔横行的荒凉之地。
天意高远难以捉摸,更何况人情易老,悲伤也难以诉说。
此刻,在南浦边,我送你离去。
岸边柳枝摇曳,带来一丝凉意,催促着残留的暑气消散。
银河斜挂,疏星点点,淡月朦胧,断云轻轻飘过。
你离去后,万里江山,我将身在何方?回想起我们曾共度的夜晚,促膝长谈。
大雁南飞,却飞不到你的身边,书信又将寄给谁看?
我放眼青天,怀念古今,怎肯像小儿女那样只纠缠于彼此的恩怨情仇?
你安心离去吧,不要再回头张望。
作者介绍:吴灿锦,泰伯一百零一世孙,毕业于吉林财经大学。
曾作为《以“计”之长——大学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训+就业”一体化先行者》项目总负责人,带领鹰迅公司创业团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吉林省赛区金奖。
曾作为《鹰迅公司——“互联网+办公技能培训”一体化服务平台》项目主持人,带领鹰迅公司创业团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吉林省赛区中荣获特等奖,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铜奖。
曾作为《鹰迅公司——“互联网+办公技能培训”一体化服务平台》项目主持人,带领鹰迅公司创业团队参加大学生创业实践,在2022年荣获吉林财经大学创业实践国家级立项第一名(已结项)。
我知道,我们一定有着不同的关于这个世界的想法,我也知道我们一定都各自怀揣着对旧时和来日的心愿,但我依然满心欢喜地邀请你来我的文字世界里来做客,看一段人世变幻。
· 往期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