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 | 明天又是“姑爷节”!这次不一样!

民生   2025-02-07 21:08   天津  

天津人都知道

大年初二“姑爷节”

要回娘家拜年

那你知不知道

正月十一也要回娘家?


 


姑爷们先别发愁

明天可不一样

不是去拜年

而是要到老丈人家赴宴!



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子婿日”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而正月十一这天,女儿女婿回娘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以此表示娘家人对女婿的敬意和重视。


正月十一请女婿,不仅是岳父的事儿。女儿的叔叔、大伯、本家长辈,都要来请,特别是新女婿。新女婿第一次在岳父家过正月十一,岳父弟兄们多的,一天要吃许多次饭。主要是让新姑爷认认家门,但谁家都要准备酒菜。




此节从何而来?


这与古代妇女的地位有点关系。在古代,女儿出嫁随夫,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权利。就是回娘家,没有夫家的同意,也是很难实现的奢望。为了能在春节期间再见到女儿一面并能得到女婿的赞许,人们便刻意把正月十一设为女婿节,好让女婿带着女儿再回家一次。



这一天

很多地方也有自己的独特习俗


吃烙合子


正月十一,老北京还有吃烙合子的习俗。古人认为,“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这一天的饮食习俗是吃烙合子,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行头桥


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行头桥”习俗,是潮汕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头桥”。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

 


炮龙节


在广西,正月十一这天,宾阳会举行炮龙节,也是一大民俗。“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宾阳还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贺添丁


每年正月,广东各地区都有庆贺“添丁”(即生有男孩)的习俗,潮汕地区每逢农历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户送“米方糖”,客家地区“升灯办酒席”款待村民,广州文化名村珠村则高挂“人灯”为新丁祈福。按习俗,凡去年(有时也有前年的)村民家中新添了儿孙,都要到所属的宗族社坛“挂灯”。



奉紫姑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传说中的女神名。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十一的讲究

是不是比你想象的多呀?






编辑 | 马瑞
综合 | 天津广播 人民日报 新华网等


天津广播
天津最好的本地新闻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