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译成中文后仅8万余字的小书,却被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作品之一,1895年首次出版后已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影响极大。
它就是名著《乌合之众》,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弗洛伊德、托克维尔、泰纳、勒南等学者都受过其启发,对它评价很高;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家都对作者崇拜有加,从中获益匪浅。
董宇辉在直播间多次推荐过这本书,他曾以羊群为例来比喻书中的观点名句:“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董宇辉的意思大概是,当羊群整体移动时,中间的羊始终难以明白状况,只能跟风瞎走;走在边缘的羊才能看清周围形势,但是边缘的羊处境比较危险容易被猛兽拖走。
边缘的羊会边走边想方设法挤到羊群深处去,大家都愿意盲从,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消失在多数之中,好像跟别人一样,我就显得合群而安全,这是所有物种的一个特点……
《乌合之众》虽然有着种族歧视、崇拜精英主义、性别歧视等弊病,但依然是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籍。
我们多数人不是学者、政治家,只是普通人。身为普通人,我们也能从书中学到非常重要的3件事。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东西不可信,亲眼见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那么,如果一群人一起见到某件事发生呢?是不是群体的目击宣称更加具有可信性?
未必如此,群体反而有可能产生集体幻觉。
书中引用了一个真实案例。
护卫舰“花魁”号在公海上巡航,目的是寻找在一场强风暴中跟它失去联系的巡洋舰“摇篮”号。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白天,突然间值勤船员发出信号,报告发现了一艘失事船只。
船员们全都顺着信号的方向望去,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发出遇难信号的小船拖着一个载满了人的木筏。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集体幻觉。
“花魁”号放下一艘小艇,前去救援失事的船员。在靠近他们所看到的目标时,小艇上的官兵们看到了“移动的人群,纷纷伸出他们的手,听到了很多沉闷而杂乱的声音”。
但当抵近目标时,小艇上的人发现他们面前只有几根树枝,覆盖着从邻近海岸吹落的树叶。在如此明显的证据面前,幻觉消失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认为,群体是易受暗示和轻信的。
暗示在每一个聚集起来的人群当中非常容易传染。一个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翘首期盼的状态,这使得暗示很容易乘虚而入。最早出现的暗示,通过一个传染的过程,立即把自己灌输进所有集会者的头脑中,群体情绪的相同倾向立刻被转变为既成事实。
一些很容易在群体当中散播的传说之所以得以产生,并不仅仅是群体极端轻信的结果,它还是事件在群体的想象中所经历的极大扭曲的结果。
在一个群体眼皮底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件,很快就变得面目全非。群体总是用形象来思考,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即唤醒一连串其他的形象,与最初的形象不存在逻辑联系。
即便是社会上公认的精英人士、聪明大脑,这样一群人聚集到一起,在他们专业以外的事情上,也会表现出群体的这个特征。
书中引用了《心理科学年鉴上》刊登过的一个实例。
心理学家戴维先生召集了一帮声名显赫的观察者,其中包括杰出的科学家。
戴维让他们事先检查目标物,并按照他们的意愿标上记号,然后当众演示了显灵、在石板上写字等各种招魂术现象。
后来,这些观察者都以书面报告承认,他们目击的只能是超自然现象。
但实际上,这些神奇现象全是戴维使用简单骗术实现的。
由此可见,群体是多么容易被引导,事先就怀有警惕的聪明人尚且会被蒙骗,遑论没有准备的普罗大众了。
作为普通人,建议不要迷信群体的观察,多用逻辑思考他人的表述是否合理,有条件亲身去多角度、多层次查证,才能尽量避免被暗示的影响误导带偏。
不要迷信群体的智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但这说法未必就成立。
如果我们把“三个臭皮匠”理解为群体的话,常见的现象是个人到了群体中,反而智商会降低,一个诸葛亮远比一个或三个臭皮匠聪明。
去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国内多地市民开始疯狂抢盐,以至于各地官方、盐业专家纷纷呼吁群众不信谣、不传谣,不要去囤盐。
因为我国食盐产品结构里,海盐占比仅22%,并且国家对食盐质量的检测有着严格、完善的标准体系,食盐供应安全充足,国民根本没有必要抢盐。
其实,但凡受过义务教育,能读懂相关报道、科普文章的人,或者还记得2011年碘盐防核辐射谣言导致抢盐大风波事件的人,多少都该质疑这波抢盐行为的合理性。
积极抢盐的群体里,达到上述条件的人应该很多,但估计都是敌不过跟风从众心理,结果纷纷交了智商税。
这是为什么呢?
书中称,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意见和决策受主导意见影响,导致个体意见消失。而且个体为了融入群体,追求集体行为一致性和统一性,宁愿接受并遵循标准和规范。
群体则共同拥有平庸的品质。由一帮杰出之士、却是不同行业的专门人才所作出的影响整体利益的决定,不见得就比一帮笨蛋所采纳的决定更高明。
在群体中积聚起来的,只能是愚蠢,而不是智慧。
最近明显的例子就是姜萍事件有了大结局,再次佐证了《乌合之众》关于群体智慧的观点。
当姜萍获得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佳绩后,网上已有曝光她的板书和笔记中存在不少低级错误,并且其过往数学成绩并不好。
只要受过一定程度高等数学教育的人,都应深刻体会过“数学不会就是不会”,不可能凭运气就能竞赛过关。
但是,指出疑点的诸多数学专业人士遭到网暴,而学校、当地官方、竞赛组委会、官媒、支持姜萍的博主和网民们却出于各种因素开始了“造神”。
当然,有很多人只是好心地希望草根天才能够逆袭,加上跟风盲从群体,才会被欺骗。
也有不少人抱有怀疑态度,却在社交媒体上保持了沉默,害怕被网暴以及和主流舆论不同,有些博主就删除了质疑文章或者只用春秋笔法;也不愿意在社交场合和人争论,怕与朋友同事伤了和气,怕影响融入群体。
或许确实如此,人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宁愿抛弃是非、降低智商。
作为普通人,建议在面对群体行为和舆论时,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客观看待各种现象和观点,不要盲目跟随群体,有时候宁可“不合群”,也不要为了融入群体就降低智商。
不要迷信群体的情感
1994年4月至6月,非洲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人口占8成的胡图族对人口占2成的图西族进行了疯狂屠杀,导致约百万人死亡。
让人震惊的是,不止是杀害陌生人,哪怕是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老师、邻居,甚至是配偶,只要是图西族人,胡图族人都会残忍下手将其砍杀。
不仅如此,杀红了眼的胡图族人还会把那些心存不忍试图帮助图西族人逃跑的胡图族人一并杀了。
正常情况下,有谁干出类似的事,都会被社会视作丧尽天良,人人得而诛之,但在当时的卢旺达,参与屠杀的人们居然认为自己的行为具有正当性。
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乌合之众》中的话可以解释:“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合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绪。”
“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群体的情绪很容易被人煽动,继而蔓延开来裹挟越来越多的人,而理性的声音被埋没。
当在群体中时,人们也往往会变得冲动、易怒,干出平时个人不会、不敢做的事情,因为觉得法不责众,因为群体的力量让人们感觉自己势不可挡。
近几年也有很多案例可以参考,比如“南京贫困大学生偷吃快餐”、“胖猫”事件、“姜萍”事件等都出现了群情激昂、舆论沸腾,最后又反转打脸的情况,充分证明了群体的情绪太容易被诱导激发。
更不要说有些狂热的粉圈,个人加入明星、名人粉丝团体后,就会被洗脑,容易被“你不花钱就是不爱哥哥”“不允许任何人批评哥哥”这样的极端情感所裹挟,做出种种疯狂、让人瞠目结舌的行为。
作为普通人,建议对待刚发生的公共事件时,宁可多等子弹飞一会,也不要头脑发热立刻站队,在群体中保持清醒,理解群体情绪的影响,控制自身情绪,尽量避免被群体的狂热感染,保持自身的冷静和判断力。
《乌合之众》深入研究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作者肯定了群体行动力、感染力强、团结奉献等优点,主要剖析了群体的负面特征。
作者指出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到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群体就有着情绪化、盲从、低智商、偏执保守、缺乏理性等特征。
人类是群居动物,习惯了抱团取暖,在群体中相互关照、相互协助,但凡事有利有弊,享受到群体红利的同时也难免受到其不良的影响。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规避群体对个人的负面作用。
有时间听听《乌合之众》,群体中的领导人可以了解到驾驭和左右群体的秘密,更多的普通人则能得到警惕群体心理的启示,学习如何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来源 | 辅导研究部
编辑 | 左文广
一审 | 左文广
二审 | 孟芳
三审 | 钱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