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频繁的聚会来了,人来人往、推杯换盏间总有一些朋友因沉溺在过节的喜悦中,而选择性忽视了隐藏的健康危机,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春节聚餐隐藏在美食背后的“危险分子”,为大家奉上超实用的春节食品安全硬核指南。
聚餐欢乐多,别让微生物“捣乱”
可别以为寒冬腊月冷风如刀割,微生物就会老老实实的 “冬眠”。在咱们的餐桌上,它们可是随时准备“搞事情”呢。
各位亲朋好友需注意,凉菜别成“细菌乐园”,如凉拌黄瓜、凉拌木耳等凉菜品,可别提前很久做好在室温下长放,给微生物创造“撒欢”的机会。想象一下,你夹起的凉拌黄瓜,吃进去的可能全是微生物的“子孙后代”,是不是瞬间觉得不香了?所以,凉拌菜尽量现做现吃,别让微生物有可乘之机;还有热菜,放凉了才想起来吃,这时候,微生物就开始“行动”了。特别是那些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菜品,像红烧肉、糖醋里脊,凉了之后微生物就会迅速在上面“安家落户”。记住,热菜还是要趁热吃,既能享受美味,又能把微生物拒之门外。
警惕诺如病毒,守护肠胃“小天地”
冬天是诺如病毒的活跃期,这家伙特别喜欢在咱们聚餐的时候“凑热闹”。过年聚餐,生鱼片、醉虾醉蟹这类生鲜总是很受欢迎,但生冷食物就是诺如病毒最爱的“交通工具”。生鱼片、生蚝、沙拉,这些看似美味的食物,如果被诺如病毒污染,那可就成了“定时炸弹”。一旦吃进肚子里,几个小时后,你的肠胃就会开启“大闹天宫”模式,上吐下泻,让你痛不欲生。
所以,春节期间,生冷食物能不吃就不吃,实在想吃,一定要确保食材新鲜、来源可靠;另一方面,餐具的卫生也和诺如病毒紧密相关,如果餐具清洗不彻底,残留的食物残渣就会成为诺如病毒的“温床”。所以,在外面就餐,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在家聚餐,餐具一定要用热水烫煮,彻底消毒。
进补有风险,别让“补药”变“毒药”
春节期间,总有一些菜肴被披上神秘的面纱,引得不少人跃跃欲试,但进补可不能瞎来,不然“补药”分分钟变“毒药”。如保山市民喜爱的“冬季进补”“大补元气”“驱寒暖身”等为幌子,实则暗藏致命风险的乌头类相关菜肴或食材,那可不是能随便吃的玩意儿,乌头碱口服 0.2mg 这般微小的剂量就可以引起中毒,而摄入量达到3 ~5mg,那可能直接被送入“西方极乐世界”!
可别为了所谓的“大补”,把自己送进医院,就算是常见的补品,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合的补品也不一样,也不能随便乱吃。比如体质偏热的人,吃了大量热性的补品,像鹿茸、红参,就会像“火上浇油”,导致流鼻血、喉咙痛等上火症状。所以,进补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补品。
饮酒需谨慎,别把甲醇“当白酒”
春节聚会,酒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喝酒可得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喝到含有甲醇的“毒酒”。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散装酒、来源不明的自酿酒,很可能甲醇超标。甲醇这东西毒性极强,喝了含甲醇的酒,刚开始可能只是头晕、头痛,接着视力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失明。更可怕的是,还有因误把醇基燃料当酒喝而酿成悲剧,醇基燃料外观与酒极为相似,若储存不当,放置在与酒相近的容器中,就极易被误认。
所以,买酒一定要去正规渠道,更别邀约朋友喝无标识的自泡酒。饮酒需谨慎,别让饮酒 “毁所有”;就算是正规的酒,也要适量饮用。喝酒过量不仅伤肝,还会影响判断力,容易引发各种意外。别因为贪杯,让自己受伤或者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
为了让这个春节过得安心、舒心、开心,各位美食探险家们务必牢记这些食品安全硬核指南。无论是聚餐时对凉菜、热菜的妥善处理,还是对生冷食物、餐具卫生的严格把控;无论是谨慎选择补品、科学进补,还是在饮酒时选择正规渠道、适量饮用,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我们和家人朋友的健康。
让我们携手把好食品安全关,远离食源性疾病,享受春节的欢乐与温馨,共同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美味的新春佳节 。
欢乐过春节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祝您和家人春节快乐!
更多人在关注
编辑|程莉娜 李雪萍
一审|罗 晶
二审|杨明新
三审|刘继厚
来源|黑河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