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真正的王者,该登场了。
近日,正值被爆筹划上市的敏感时刻,奇瑞集团股东结构再现变动。
青岛鑫诚顺,作为主要出资方,减持了其8.77%的股份,持股比例从12.11%急剧下降至3.34%,淡出大股东行列。取而代之的是芜湖金斯曼、青岛城投国际、青岛火眼瑞祥和珠海尚顺四位出资人迅速填补空缺,从幕后走到台前,由间接投资人转变为直接持股股东。
紧接着,市场传言四起,奇瑞集团正密谋通过摩根大通协助,推进奇瑞汽车赴港上市,目标筹资10亿美元,估值剑指1000亿元大关。
奇瑞的IPO
自2004年首次尝试借壳上市未果,奇瑞的上市之路就一波三折。资金缺口、金融危机、业绩亏损,一次次将奇瑞的上市梦击碎。
当年,奇瑞首次尝试借壳上市,因与上汽集团的股权关系等问题告吹。随后几年,奇瑞面临资金缺口,陆建辉在2006年透露资金缺口约300亿元,计划通过IPO等渠道解决。
2007年,尹同跃公开表示奇瑞将尽快启动上市融资计划,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业绩亏损,使得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2009年,奇瑞通过出售股权引入战投,外界视为上市前奏,但2011年因关联交易等问题,上市计划再度搁置。
2014年销量逆转,净利润却大幅下滑,2015年合资公司上市失败。2016年新能源借壳计划因资质问题流产。2018年尹同跃渴求资金,计划引如战投,2019年青岛五道口入场,却因资金问题混改未完。
直到2022年,为苹果代工的立讯精密斥资百亿元,才为奇瑞带来转机。
销量方面,奇瑞从2021年的96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260万辆,年出口汽车1144588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伴随着销量的暴增,业绩也随之改善,2024年营收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创下新高。这也成了奇瑞在当前重提IPO的重要支撑。
时隔20年,伴随着上市传闻再起,不禁让人感慨:这20年等待,足够一个婴儿成长为青年,足够一座城市改头换面,也足够一个企业从辉煌到沉寂,再从沉寂到辉煌。
从早期的借壳尝试,到后来的引入战投,再到如今的赴港上市计划,奇瑞的IPO之路虽然坎坷,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莫欺少年穷!
用这句话形容奇瑞汽车的 IPO 之路,再合适不过。奇瑞,这个曾经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一哥”,在经历20年的IPO长跑后,终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这一次,奇瑞能否一跃龙门?答案或许就藏在尹同跃那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中。
在汽车行业,有句老话:“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合工大汽车专业的毕业生,一提起来,行业内外无不肃然起敬。尹同跃,这位兼具徽商智慧与理工科严谨的大佬,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2年,出生于安徽巢湖的尹同跃,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1984年,尹同跃从合工大毕业后,加入一汽红旗轿车厂,担任工艺员。很快他便崭露头角,成为一汽大众汽车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并荣获一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5年,33岁的尹同跃,被安徽芜湖代表团发掘,并力邀回芜湖主持汽车项目。力邀他回芜湖主持汽车项目。他被这份真诚打动,决定从长春一汽回到安徽,开启“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创业之路。
当时,汽车行业流行一句话:“中国人想自主开发轿车是天方夜谭”。
但尹同跃不信邪,在芜湖城北的荒滩上,他和团队在废弃的破砖瓦厂中的“小草房”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旅。他们要攻克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
在奇瑞汽车的初创时期,尹同跃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的匮乏,更有外国专家的不合作态度。
为了生产第一台轿车,他们曾寄希望于英国福特的专家,花费2500万美元巨资引进了二手发动机生产线,指望这些外国专家能带来转机。但现实却是,这些专家工作散漫,几个月过去了,生产线依旧停滞不前。
尹同跃面对这一局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退这些外国专家,奇瑞要自己来!他和团队决定抛开外援,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安装和调试生产线。
面对质疑和压力,尹同跃没有退缩,立下军令状,斩钉截铁喊出了“干不成,跳长江!”的誓言。”
最终,在尹同跃的领导下,奇瑞团队日夜奋战,历经500多个日夜的艰苦攻关,终于在1999年5月18日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第一台发动机成功点火,这标志着奇瑞在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2001年,奇瑞自主开发的第一款轿车“风云”上市,如同一匹黑马横扫市场,成为对那些质疑“中国造不出自己的轿车”的声音的有力回击。
奇瑞,凭借“风云”的成功,一举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掌握汽车核心技术的企业,从发动机到变速器,再到底盘,每一项技术都印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2003年,奇瑞QQ横空出世,这款小巧可爱的车型以亲民的价格迅速俘获人心,成为市场新宠。它不仅让奇瑞名声大噪,更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有了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的底气。
奇瑞汽车乘势而上,不断推新,瑞虎、艾瑞泽等系列车型相继亮相,从入门级到中高端市场全面覆盖。奇瑞不仅在国内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更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开启了它的国际化征程。
这一成就,也让其在随后的岁月里连续十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第一。
曾经的战略摇摆,让奇瑞错失发展良机。
在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的浪潮中,奇瑞却成了国内唯一一个至今未能上市的国有汽车集团。
再次将奇瑞推向了风口浪尖。
奇瑞集团自2022年宣布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后,便紧锣密鼓地启动了“瑶光2025”战略,目标直指2025年的IPO。
随着这一目标的日益临近,奇瑞汽车上市步伐愈发显得关键和急迫。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奇瑞痛定思痛,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刀阔斧地改革,从股权结构到业务架构,再到研发投入,一切为了IPO铺路。
比亚迪虽然在国内市场是无可争议的王者,但是其主要销量在国内。相比之下,奇瑞出口布局更早,也更成功,海外市场在整体销量中占据半壁江山,已经连续19年位居出口第一。
这一成绩,不仅为奇瑞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IPO之路增添了亮点。
不可否认,奇瑞此前在新能源领域布局迟缓,早期也因专注于低端微型电动车,错失了新能源市场的黄金发展期。直到最近几年,奇瑞才如梦初醒,开始向高端新能源车型发力,但好在奇瑞搭上了鸿蒙智行的“顺风车”,正式进入华为的“朋友圈”,成为其智选车合作伙伴。
上个月,华为余承东与鸿蒙智行“四界”老总合体直播,一同亮相央视节目。画面中,除了晓得合不拢嘴的赛力斯张兴海,奇瑞的尹同跃也齐聚其中。
前几天,吴晓波老师提及的2025年中国车圈三座大山:比亚迪的制造、华为的智能和小米的营销,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
比亚迪以其规模效应和制造能力,销量几乎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小米精准抓取年轻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以及其庞大的“米粉”基础,为小米造车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撑。
华为则通过与车企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智能化集群,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认可,甚至吸引了包括奥迪在内的国际巨头合作。
同样,紧抱华为大腿奇瑞也尝到了甜头。2024年,智界R7全年累计交付28969辆,其中12月销量突破15000台,成功拿下25万元以上纯电SUV销量冠军。
如今,彻底依赖华为的奇瑞,正以一种近乎赌徒的姿态,全力押注在这个科技巨头身上。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合作,这是奇瑞在新能源战场上的一次生死豪赌。
IPO,对于奇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资本市场的大门,从来都不容易敲开。
20年后,奇瑞再次向IPO发起冲击,这一次,它能否成功上岸?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