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风微刊】湖南肖和良散文连载之四:安江农校——安江农校党日活动游记

文摘   2024-11-08 08:49   广西  





      简历:肖和良:男,大学专科,洞口县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文史研究员,《中国乡村》杂志作家,发表文学作品293篇45万字。



散文连载之四:
安江农校
——安江农校党日活动游记
文/肖和良


第六站安江农校
我们下午2点半,来到安江农校。见到校门有三块校牌: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安江农校纪念园、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另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江研究基地等八块小牌子。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眶的是,校道两旁绿树成荫,校区内古木参天,200一400年古树比比皆是。在一处古树旁有一块石头牌,是袁隆平题词:杂交水稻发源地农江农校纪念园。另有袁隆平题词的牌匾: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安江农校始建于1939年,为培育实业救国人才,湖南省国立第十一中学初设职业部于武冈县竹篙塘(今洞口县竹市镇),1940年学校实验场迁安江镇溪边村,1952年定名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简称安江农校。
袁隆平与安江农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了37年(1953年至1990年)。1953年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当教师,第一年当俄语老师,第二年后才当植物学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课老师。1990年才离开安江农校,调到长沙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他边教学边科研,以研究杂交水稻为终身志向,带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杂交水稻技术专家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安江农校因此成为一颗耀眼的雪峰明珠。

安江农校原来的一栋三层教学楼前小广场,有一个两手捧着稻穗的袁隆平大理石塑像,一、二层教室里有上千幅安江农校和三人杂交水稻科研组(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以研究杂交水稻的图片。我们跟着讲解员,一路从二楼教室到一楼教室,听她讲了约40分钟,我一边听一边拍照,拍了200多张图片。
1961年袁隆平发现变异物种“鹤立鸡群”稻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品种培育成功,经历了十三年艰苦历程。
进行有性水稻有性杂交试验。杂交水稻是两个遗传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在生长势、生活动力、繁殖力、抗性、产量和品质上优于其双亲的现象,关键在于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称杂交三系)的配套。通过人工授粉的办法生产大量的杂交水稻种子,从而达到量产。
杂交水稻研究初期,得到了华国锋(当时的湖南省省委书记)和聂荣臻(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的大力支持。
从这栋教学楼出来后又看到了校内的袁隆平的试验田和专家楼。我对试验田介绍牌非常感兴趣,因牌底下有二行小字: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路上。这是袁隆平工作的真实写照。所谓的专家楼,只是一栋一层的小楼,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三人每人一间房而已。

我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中第九个故事,就是袁隆平的一粒种子,摘其一段:
《一粒种子,改变整个世界》
袁隆平一生都在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应用,可以说他60%的时间都在田地里,并写出317篇科学论文,获得科技技术成果15项,是真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第一人。袁隆平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既不在家又不在试验田,那我一定在去试验田路上。”还说:“种田劳作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
袁隆平脸上布满皱纹和沧桑,黝黑的脸是他常年在田地里劳作的象征,但他慈祥的脸庞,是那么和霭可亲,他热爱祖国的心,是那么纯洁可爱。
1973年后,中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加之1983年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个从农业科技层面,一个从农业制度层面,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吃饭问题。实现了袁隆平“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初衷。
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品种包括兆优5455、‌宜香2084、‌隆两优1307、‌汕优63、深两优841、徽两优丝苗、隆平006、农粳303、新系袁氏大穗等。
‌中国推广杂交水稻超过93亿亩,增产稻谷9300多亿公斤,还被推广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菲律宾等。海外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显著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粮食产量。袁隆平为中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因此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作者作诗赞扬安江农校和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凉梦·五律
林荫学校陈,
文化底蕴真。
头皱沧桑满,
清纯可爱仁。
杂交三系育,
中国大功臣。
禾下乘凉梦,
圆梦后代人。


【西部风微刊】特别提醒


1、【西部风微刊】投稿须知

     【西部风微刊】公众号平台,力求打造精品,专编发原创首发诗歌、小小说、散文、诗论、随笔等力作。平台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诗文必须坚持自创,文责自负,如有任何争议,本平台不负法律责任。来稿请添加主编微信私发,并提供200字左右简历和照片。主编微信号:sgl3379(山旮旯),投稿邮箱:shangala@126.com


2、喜欢【西部风微刊】的读者

      欢迎点评、留言、打赏,给作者与编者一点鼓励,给予【西部风微刊】前进的动力。阅读后浏览一下文中或文尾的广告,也是对【西部风微刊】最大的支持。


3、若您与【西部风微刊】有不解之缘

       敬请点击右下角“在看”留言和点击左下角“分享”转发。点击标题底下第二个【西部风微刊】再点击“进入公众号”关注更多精彩的文章。





总编辑、总设计:山旮旯

主   编:黄诚专、袁德礼

责任编辑:黄诚专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西部风微刊
本公众号用于编辑、发布诗歌、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集天地之灵气,聚文友文学之精华,开一场与天齐鸣的文学盛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