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诗画乐品立秋
“未觉三夏尽,
时序已新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
“立秋,七月节……
秋,揫也,
物于此而揫敛也。”
时至立秋,
万物向收敛,
阳栖阴渐浓。
凉风至,
白露生,
寒蝉鸣。
“沐春风思飞扬,
凌秋云思浩荡。”
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方式
描绘了秋的景致。
他们作品中的秋花、秋月、
秋山、秋水是什么样的?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的幽雅和耐寒
一直是文人最爱的品质,
千百年来屡屡入画。
菊花可以说是齐白石的知音,
他笔下的菊花尤为烂漫多姿。
齐白石曾写诗道:
“少年乐事怕追寻,
一刻秋光值万金。
记得那人同看菊,
一双蟋蟀出花阴。”
于丹教授为何说齐白石笔下的菊花
是真正的印象派?
她是如何解读
齐白石画作的情绪价值?
“野泉烟火白云间,
坐饮香茶爱此山。”
立秋时节酷暑并没有完全消退,
秋燥既有温燥,又有凉燥。
我们该选择何种茶来滋润心田,
与这悠长的秋日相得益彰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本期《春妮的周末时光》,
春妮特别邀请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首席姚亮,
一起品味
古今名家作品里的秋韵美景。
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齐白石年轻的时候,
擅长画仕女图,
还因此而被称作“齐美人”。
他笔下的美人,
自有柔美婉约的美好气质,
见笔见墨,生动自如。
你听说过齐白石当年
与王梦白“仕女争锋”的趣闻吗?
多年后,
北京画院还上演了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故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北京画院两件仕女图透露玄机
齐白石《背面仕女图》
《诗经·大雅》中写道: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后世多引用表达多子多孙,
家族兴旺的寓意。
我国以瓜为题的
书画作品并不算多,
宋代的钱选
可以说是画瓜的高手。
为何说“瓜很好吃,瓜很难画”?
如何解读钱选的《秋瓜图》?
为什么古人喜欢在立秋这天吃瓜?
古时候只有立秋才吃西瓜?
钱选 《秋瓜图》
一念秋已至,
一曲尽相思。
当音乐融入自然,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
中外音乐名家如何表达秋天的美?
什么样的名曲适合在秋天演奏?
万物生长,春华秋实。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首席姚亮如何解读
《万物生长——二十四节气交响套曲》中的
《立秋——摇篮曲》?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梧桐似有灵性,
感知早秋而最先落叶。
明朝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写道:
“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
至期一叶先坠。”
你知道我国古代宫廷
有一种颇为风雅的仪式叫“迎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
梧桐为何被称为“报秋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一年四季,
为何传统文人
对秋天情有独钟?
公元716年,
15岁的王维,
背一把琴,提一支笔,
昂首从山西步入长安,
18岁中进士,
30岁即达人生巅峰。
而后从大漠孤烟到蓝田辋川。
一句“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饱含了哪些
关于人生秋意的哲思?
王维诗中的别样秋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提起七夕,
人们就会想起
牛郎织女的故事
及其承载的美好爱情。
岁月迢迢,鹊鸣情长。
七夕节为何被称为相思节、女儿节?
七夕节还被称为“闺蜜日”,
这是为何?
于丹儿时有哪些关于七夕的记忆?
于丹儿时的七夕记忆是什么?
本期互动话题
观看完整节目 敬请关注
中国人寿独家冠名的
《春妮的周末时光》
音诗画乐品立秋
8月3日 周六20:17#北京文艺#
8月4日 周日11:05#北京卫视#
以及#北京时间、腾讯#
搜索"春妮的周末时光"观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