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高三的学子们正在经历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对于这群即将踏入高考战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学习负担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做好陪伴?实际上,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如果家长很焦虑,孩子不光要克服学习上的压力,还要应付家长的情绪,必然疲惫不堪。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就是高考前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支持。首先,提供情绪价值的前提是陪伴★ 及时地陪伴高考算是孩子第一次面对人生重大的事件,内心肯定会有很大的波动,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压力会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进而导致内心脆弱。这时候特别需要亲人的陪伴、呵护——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可以最大程度缓解他们的压力,舒缓他们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高考前,父母要及时陪伴孩子,哪怕是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中,及时陪孩子度过这一段困难的时光。★ 正确地陪伴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到了高考关键时刻,认为该多陪陪孩子。于是,开始对孩子进行远超以往的“无微不至”的“陪伴”,过分地询问“饿不饿”“冷不冷”“开心不开心”,过多的呆在孩子身边,随时端水果、送牛奶。这种过分的陪伴是不科学的,很容易打乱学生日常的节奏,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既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暖,得到亲人的抚慰;又不打扰孩子正常的备考节奏,不多说话,不多做事,默默地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物资和支持。这种无声而恰当的陪伴更有利于孩子备考,也更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合适恰当的父母之爱。其次,提供情绪价值的主要方式是沟通★ 觉察自己的情绪,把焦虑与关爱分开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很多父母在感到担心、焦虑的时候,通常不是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是被焦虑驱使着行动或通过回避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下面沟通中几个常见的误区——★ 不要总是问“复习得怎么样了?”因为孩子没法回答你!事实上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总会有点不放心、没把握。而如果他事实求实地回答你,没复习好,这个信息又会强化他内心的不安,增加他上考场的压力。★ 说教式地告诉孩子不要紧张有的父母自己焦虑,或者担心孩子焦虑,就会反复念叨:“不要紧张,试题一道道答完就行。”“别想那么多。”孩子绝对不会因为你说不要紧张就真的不紧张。相反,孩子可能会更烦、更焦虑。★ 刻意回避高考有的父母担心提起高考会让孩子紧张,就会刻意地不提及任何有关考试的话题。然而,我们每一次刻意避开,都好像在说:“我看见了,但我害怕,我不敢触碰。”在家庭中创造一种不可说的紧张氛围。★ 假装不在意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宽心,可能会对孩子表达诸如此类的想法:“你好好考,结果什么样都没关系。”然而,如果这不是你真诚的想法,孩子一定会感受到。更何况,高中生不像小学生,他如果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而父母说没关系时,孩子反倒会觉得你不理解他。俗话说关心则乱,当我们缺少觉察的时候,在焦虑驱使下的行动通常会传递负向情绪,很难让对方感受到关心和爱。正确的做法是——★ 提供真诚,是最高的沟通技巧不要试图欺骗孩子,因为不管如何掩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表达着内心的真实。因此,不妨真诚地告诉孩子:作为父母,当然很期待孩子考试发挥得好,然而,即使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期待值,天也不会塌下来,输得起才能赢。不管怎样,父母都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总之,真诚沟通才能带来亲密,从而带给孩子信心和力量。★ 接纳并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接纳孩子的焦虑。面对高考,心态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焦虑与作业表现呈倒U型曲线,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作业成绩。引导孩子接纳焦虑,试着倾听自己的情绪:焦虑是想要告诉我们即将面临的事情很重要,提醒我们要认真努力、要重视。它的意图是希望我们能够掌控,达成自己的目标等。★ 用肯定句联结孩子的心理资源当我们听到带有威胁性信息的否定句,比如“如果你不怎样,就会怎样”的句型时,容易激起失去的感觉。就像“别再熬夜了,否则明天早起又没精神”,这可能会唤起负面体验和无力感。当我们把“不要怎样”改成“可以怎样”时,就可能联结到心理资源,体验到获得感。例如,“不要担心不要紧张不要想太多”,改为“做个深呼吸,放松下,平静下”,把上文的否定句改为“早点休息吧,这样明天起床会更有精神”等。★ 多倾听,少言语,贴着孩子的话往下说举个例子,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有些家长上来就说,你看,我就说让你好好复习吧,还不快去赶紧学习,在这里说有啥用。一次很好的沟通就戛然而止,孩子估计以后再也不想和你讲这些了。试一试这样说:我听到你说你很难过,我感受到了你的难过。听上去你说你考试没考好,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次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父母学会觉察和化解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减少消耗,增强信心,并支持孩子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努力过就很了不起,愿每位考生不负自己,未来可期。期待父母们成为更好的高三家长。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高三的学子们正在经历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对于这群即将踏入高考战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学习负担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做好陪伴?实际上,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如果家长很焦虑,孩子不光要克服学习上的压力,还要应付家长的情绪,必然疲惫不堪。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就是高考前给孩子最好的心理支持。首先,提供情绪价值的前提是陪伴★ 及时地陪伴高考算是孩子第一次面对人生重大的事件,内心肯定会有很大的波动,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压力会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进而导致内心脆弱。这时候特别需要亲人的陪伴、呵护——来自父母的爱和陪伴可以最大程度缓解他们的压力,舒缓他们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高考前,父母要及时陪伴孩子,哪怕是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中,及时陪孩子度过这一段困难的时光。★ 正确地陪伴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到了高考关键时刻,认为该多陪陪孩子。于是,开始对孩子进行远超以往的“无微不至”的“陪伴”,过分地询问“饿不饿”“冷不冷”“开心不开心”,过多的呆在孩子身边,随时端水果、送牛奶。这种过分的陪伴是不科学的,很容易打乱学生日常的节奏,引起孩子的厌烦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既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暖,得到亲人的抚慰;又不打扰孩子正常的备考节奏,不多说话,不多做事,默默地为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物资和支持。这种无声而恰当的陪伴更有利于孩子备考,也更有利于让孩子感受到合适恰当的父母之爱。其次,提供情绪价值的主要方式是沟通★ 觉察自己的情绪,把焦虑与关爱分开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很多父母在感到担心、焦虑的时候,通常不是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是被焦虑驱使着行动或通过回避来缓解自己的情绪,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下面沟通中几个常见的误区——★ 不要总是问“复习得怎么样了?”因为孩子没法回答你!事实上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总会有点不放心、没把握。而如果他事实求实地回答你,没复习好,这个信息又会强化他内心的不安,增加他上考场的压力。★ 说教式地告诉孩子不要紧张有的父母自己焦虑,或者担心孩子焦虑,就会反复念叨:“不要紧张,试题一道道答完就行。”“别想那么多。”孩子绝对不会因为你说不要紧张就真的不紧张。相反,孩子可能会更烦、更焦虑。★ 刻意回避高考有的父母担心提起高考会让孩子紧张,就会刻意地不提及任何有关考试的话题。然而,我们每一次刻意避开,都好像在说:“我看见了,但我害怕,我不敢触碰。”在家庭中创造一种不可说的紧张氛围。★ 假装不在意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宽心,可能会对孩子表达诸如此类的想法:“你好好考,结果什么样都没关系。”然而,如果这不是你真诚的想法,孩子一定会感受到。更何况,高中生不像小学生,他如果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而父母说没关系时,孩子反倒会觉得你不理解他。俗话说关心则乱,当我们缺少觉察的时候,在焦虑驱使下的行动通常会传递负向情绪,很难让对方感受到关心和爱。正确的做法是——★ 提供真诚,是最高的沟通技巧不要试图欺骗孩子,因为不管如何掩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表达着内心的真实。因此,不妨真诚地告诉孩子:作为父母,当然很期待孩子考试发挥得好,然而,即使考试成绩没有达到期待值,天也不会塌下来,输得起才能赢。不管怎样,父母都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总之,真诚沟通才能带来亲密,从而带给孩子信心和力量。★ 接纳并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接纳孩子的焦虑。面对高考,心态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焦虑与作业表现呈倒U型曲线,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作业成绩。引导孩子接纳焦虑,试着倾听自己的情绪:焦虑是想要告诉我们即将面临的事情很重要,提醒我们要认真努力、要重视。它的意图是希望我们能够掌控,达成自己的目标等。★ 用肯定句联结孩子的心理资源当我们听到带有威胁性信息的否定句,比如“如果你不怎样,就会怎样”的句型时,容易激起失去的感觉。就像“别再熬夜了,否则明天早起又没精神”,这可能会唤起负面体验和无力感。当我们把“不要怎样”改成“可以怎样”时,就可能联结到心理资源,体验到获得感。例如,“不要担心不要紧张不要想太多”,改为“做个深呼吸,放松下,平静下”,把上文的否定句改为“早点休息吧,这样明天起床会更有精神”等。★ 多倾听,少言语,贴着孩子的话往下说举个例子,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有些家长上来就说,你看,我就说让你好好复习吧,还不快去赶紧学习,在这里说有啥用。一次很好的沟通就戛然而止,孩子估计以后再也不想和你讲这些了。试一试这样说:我听到你说你很难过,我感受到了你的难过。听上去你说你考试没考好,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次考试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父母学会觉察和化解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减少消耗,增强信心,并支持孩子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努力过就很了不起,愿每位考生不负自己,未来可期。期待父母们成为更好的高三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