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是龙口的山之代表
它是秦始皇拜月之地;
它还是抗战时期
山东红色革命发祥地之一
当年地下工作者把这里作为根据地
……
近日,我市举行第二届莱山笔会,邀请国内著名作家赴一场莱山之约。期间,他们探访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汲取创作灵感,助力龙口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01
·解锁儒商文化·
探寻徐福传说
“20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一砖一木依然让人震撼,不愧是儒商文化大户人家的典范,更让我感受到了咱们龙口的文脉深厚。”在丁氏故宅采风时,作家朱强忍不住赞叹。
丁氏故居坐西朝东,纵观建筑为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群。丁氏家族鼎盛时期,其豪华建筑群覆盖大半黄城,三千余间。建筑具有浓厚的京城府第及胶东民居的神韵,黄城的典型代表,堪称民居建筑艺术精华。“这墙缝里藏有铜钱,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作家们纷纷发现了铜钱,但却对这一做法充满好奇,“我们看到的外墙都是磨砖对缝,当年,丁氏家族的话事人要求严格,两砖之间必须严丝合缝,毫厘不差,如果出现缝隙,就要求用工人们的铜钱填充,如果没有缝隙,钱就是工人自己的了,这也是对工人们的一种激励措施。”讲解员的讲解让大家恍然大悟,啧啧称奇。
02
·聆听发展故事·
感悟乡村振兴
龙口港,既有中国首座钢筋混凝土码头,也是“闯关东”移民大潮的真实见证地。沿着青色方砖铺就的步行道走,海面风平浪静,远处的港口忙碌喧闹,经风沐雨的百年栈桥码头安静地挺立在龙口港内,仿佛上了年纪的老人,默默注视着时代的发展。在龙口港史馆,作家们通过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个个珍贵文物,感悟到了港口底蕴深厚、充满激情的历史图腾。
“原来《闯关东》竟是从这里出发的,不虚此行。”站在百年栈桥码头,作家们感觉心潮澎湃,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在述说着龙口的历史变迁,述说着龙口发展的故事。
馆前后徐村不仅是一个清幽静谧的村子,还是辛亥革命先驱徐镜心先生的故里。当不经意走进村子里,仿佛撞开了承载着百年的历史记忆,回到了那个年代。走在整洁的村路上,作家们被整个村子的浓厚文化底蕴所感染。
“他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国事十余载,是辛亥革命山东主要领导人,在山东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徐镜心故居,徐镜心的后人给作家们详细讲解了那段历史故事。作家吴佳骏表示,听了徐镜心的故事感触颇深,他说:“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愿意无私奉献,这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他认为,这一路走来,每一处都值得深思,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激发创作之情。
在格润富德,作家们详细了解了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内容、发展特点等,深刻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乡村发展带来的新成就和新变化;在归城遗址的旧城墙,大家被其历千年风霜,屹立不倒的故事所震撼……
03
·感受文化底蕴·
汲取创作灵感
“莱山这个山不高,但特别的清秀,所以说它为什么对秦始皇那么有吸引力,我想它一定是有这样的因素。”作家王小鲁在莱山上表达自己的体会。
莱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青睐之地,是一座有着故事的名山。当天,作家们由七甲镇院下村向山上行进,寻访莱山的故事。
作家们沿山路前行,慢慢品味莱山的历史故事,研究观摩方桥压月、三岛十洲、古洞朝阳、清泉漱石等莱山“八景”……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赋予莱山辉煌的成就,也给莱山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作家们纷纷表示,莱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扬四海。两千年来,文人墨客对它有着深厚感情,赋予莱山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让它有了如今的光芒。
“早在2003年,我就知道了万松浦书院,因为当时编辑了散文《筑万松浦记》,里边有一句话‘十余年来我一直寻找和迷恋这样一个读书处’,我至今都难忘,20年过去了,能来现场看一看,感受颇深。”参观了万松浦书院,作家刘君说,万松浦书院作为现代书院,还有着传统书院的基本元素,这十分难得。
作家张俊平表示,龙口不仅在地理上得山水之胜,又有传统文化之美,古莱国文化、徐福文化、鲁商文化、港口文化等,奠定了龙口深厚的传统文化优势;龙口经济发达,生态良好,传统产业、实体经济、生态农业繁荣发展,赋予了龙口面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底气。
龙口作为中国最早的县治典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壮美,物产丰饶。这里孕育了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李世民征东等历史传说,培育了徐镜心、王叔鹤、任常伦等众多杰出人物。“莱子古国金黄县”的美名,于此彰显;莱山文化、徐福文化、儒商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同铸就了龙口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两天时间,作家们纷纷表示对龙口有了全新认识和感触,他们一致认为,龙口的底蕴丰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美不胜收,回去后将用文字重塑历史,以故事吸引世人。依靠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兴盛,促进龙口文旅事业发展。
↓↓↓更多精彩看点↓↓↓
请关注龙口市融媒体中心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