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
又一跨海工程呼之欲出
——黄茅海跨海通道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5周岁”之际,开通的第二条跨海通道:与深中通道相比,黄茅海跨海通道还要长7公里。
31公里的长度,让它轻松“跑入”全国10座最长的跨海通道之列,也让东西两端的珠海金湾、江门台山跨海相连。
2020年6月开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总投资造价约130亿元,全长31公里。
那么问题来了。
跨海通道的立项、修建并非易事,其意义往往与其长度显著正相关。黄茅海跨海通道意味着什么,其建设背后有何动因,又将引发怎样的“通道效应”?
将目光西移50公里,如果在地图上将香港—澳门—珠海—江门连成一根直线,答案有“路”可循。
珠海与江门之间,为何要建一条比深中通道还长的跨海大通道?
在广东,珠江分八个口门,浩浩荡荡注入南海,地理学界称之为“三江入粤,八门出海”,自东向西形成伶仃洋、黄茅海等喇叭形洋面。
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来到广州经商。他在《东游记》中说:“再前往,就到‘中国门’了。这些‘门’都是海面上浮出的山,每一门是两座山,中间留出一个空当,海船就从空当里通过去……”这是迄今关于珠江口门最早的记载。
当时,珠江八门尚未形成,苏莱曼描述的很有可能是崖门和虎跳门,而他所处的洋面便是黄茅海。
摊开地图,珠海与江门看似连成一体,但由于黄茅海的阻隔,珠海平沙镇与台山斗山镇的直线距离最短处不超过20公里,两地通行只能绕行20年前建成的单一通道——西部沿海高速,平白多了1个小时的路程。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来往频繁,“1小时生活圈”的辐射范围有多大,就意味着区域发展机遇有多大。
跨海联接的行动在港珠澳大桥修成之后,便按下了“启动键”。
2020年6月开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总投资造价约130亿元,全长31公里,跨海段长14公里、全球排名第八,在粤港澳大湾区仅次于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
其中,采用钢箱梁三塔双跨斜拉桥设计的黄茅海跨海大桥,跨径720米,是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
黄茅海东侧,是同时坐拥千万级机场和亿吨深水良港的珠海金湾;西侧,则是拥有3240平方公里空间,可供大规模连片开发大广海湾经济区,以及与之连通的阳江、茂名等粤西腹地。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将江门台山等纳入了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不过,耗资超百亿兴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意义显然不止于连接金湾、台山两地。
从香港机场出发,由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鹤港高速、黄茅海跨海通道构成的超级跨海通道,先跨伶仃洋、再越黄茅海,犹如在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划出一根长达100公里的“直线”。
这根“直线”形的超级跨海通道,横贯香港—澳门—珠海—江门四座城市,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中的港深极点、澳珠极点与珠西、粤西连成一线,打通了湾区核心区域向西辐射的强劲动脉。
黄茅海跨海大桥跨径720米,是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
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著作《世界是平的》中指出,全球化“抹平”了一切疆界与限制,使得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
经由超级工程之手“拉直”的大湾区,则跨越天堑的阻隔,消除丘陵、大海的分割,让湾区城市创新资源和平台设施互联互通。
拉直之后,如何对接,对接什么?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开通前夕,香港、珠海两地的合作为此带来启示。
在第15届中国航展闭幕后不久,香港机场管理局宣布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大湾区内世界级机场群合作更进一步。
表面上看,这是两大机场的合作深化。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后,珠港机场合作持续深化,“经珠港飞”客运服务、“港珠飞”货运模式接连落地。
第15届中国航展在珠海金湾举办。
一连串合作动向背后,则是港珠两地共享资源、协同发展的再思考。
香港机管局主席林天福说:“港、珠两地机场不断深化合作,随着机管局入股珠海机场,两地机场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为珠海机场带来更多的客、货运流量,而且可以便利珠海乃至大湾区西部城市的旅客,让他们利用香港国际机场的广阔航空网络连接全球各地,达到互利共赢。”
根照规划,两地接下来还将合作建立港珠高端航空产业园,支持区内航空业发展和提升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
香港、珠海两地机场及航空产业的合作,是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两地融合发展的缩影。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贸易中心,香港拥有依托内地、面向全球的独特优势,营商环境开放便利,专业服务与世界对接,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为了让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的效应最大化,珠海以港珠澳大桥延长线为轴,珠海自西向东先后布局建设大桥口岸跨境电商作业场所、港珠澳跨境商贸全球中心仓、粤港澳物流园、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高栏港综合保税区等重要节点平台,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直连珠海高栏港。
时空距离缩短、运输成本降低、贸易效率提升,“一短、一低、一升”之间,是市场空间的倍增。
珠海作为连接港澳的重要节点。黄茅海跨海通道,带来最显而易见的改变,就在于能让江门台山乃至更宽广的粤西腹地与珠海直连,要素资源流动更加便捷通畅。
在这一角度上看,联通珠海,也是在更大的时空上接轨港珠澳,承接湾区核心区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辐射,达成理想的“大桥效应”。
今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明确要求珠海要着眼全省发展全局,切实担负起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珠江西岸和粤西地区发展的责任,下功夫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高品质、提升功能,向北聚合、向西辐射,不断提升发展能级,更好履行“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
珠西“雁阵效应”,如何破题?
放眼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江门三座经济总量在4000亿元左右的城市“组团出道”,联动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实现“1+1+1>3”的叠加效应,打造一个在大湾区、乃至全国都有竞争力的都市圈。
释放叠加效应的可见路径,就在于整合三座城市的资源禀赋,共享基础设施,彼此赋能发展。
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横隔在珠江口门之上的地理天险不复存在,成为促成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质变的重要催化剂。
从大广海湾经济区出发,经由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的是全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的高栏港、广东省第三大机场珠海机场和珠海西部中心城区。
这也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一段。
今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作为主办单位, 组织开展“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工作,面向全球公开邀请具有相关规划设计经验的规划设计机构参与,集思广益、创新进取,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规划与设计成果,引领环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规划范围包括“黄金内湾”全域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六个地市的部分地区,其中珠海市金湾区全域被纳入“黄金内湾”概念规划版图。
珠海西部中心城区金湾。
作为珠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金湾区沿着“制造业当家”的路径加速发展,近年来珠海新招引的重大产业项目多落地于此,其工业体量占全市超过四成。
这里也是珠海重点打造的西部城市中心,依托海陆双港、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金湾的更高层级定位也在逐步清晰起来。
在连接国际与国内的区域功能上,金湾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黄金内湾’聚集大湾区多个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是当前大湾区内最有条件实现全域‘海陆空’交通枢纽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区域。”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黄金内湾’正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提升,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提高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在珠江口西岸,珠海金湾正是“黄金内湾”向西延伸的特殊一横,以海陆双港为枢纽引擎,成为撬动珠西都市圈“破圈”的黄金通道。
News
大家都在看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编辑 | 张源
校对 | 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