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开国大典》4K修复版背后的故事

政务   2024-10-01 09:28   吉林  


1989年

电影《开国大典》横空出世

作为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片

掀起全国观影热潮

创下1.7亿票房

成为铭刻在时光中的经典

时隔35年

以现代科技修复的4K修复版本

将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献礼片

重登大银幕

再次与观众见面

以光影开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长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开国大典》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等主演。以全景式画卷视角,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电影还集结了138位历史人物,影片中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被观众评价是对历史人物的高度还原。


(李前宽、肖桂云导演资料图)

       

200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在国内率先开始修复老电影的工作。为了更好地还原《开国大典》的画质,同时也为了把这部影片从胶片转为数字化保存,《开国大典》成为长影第一批4K修复的经典影片。 

      

4K修复是将传统胶片电影转制成4k指标的数字化版本,再通过AI修复和人工精修技术使经典影像再次完整展现给大众。

     

电影《开国大典》时长有171分钟,24万7千帧的画面、1082个镜头,几乎是两部电影的工作量,修复工作是个巨大挑战。

      

老电影的4K修复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修复师们首先要对电影胶片进行物理清洁,之后通过胶片扫描仪对胶片进行胶转数处理,再进入到4K修复环节。在4K修复环节中,修复师会对胶片存在的脏点、划痕、霉斑、抖动、撕裂等问题进行4K修复,之后进入到画面调色,最终输出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帧率、HDR高动态范围的画面镜头。


   

《开国大典》原片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翻正片,另一个是翻底片,还有一个拷贝。最初修复团队打算用翻底片去做修复,因为是翻底片不能放映,所以损坏少,修复比较容易。但把三个版本进行数字化扫描后发现,只有拷贝的画面质量最好,颜色、通透度也最饱满,但同时拷贝版本瑕疵也最多,工作量要翻倍。但为了保证画面的质量,最后还是用拷贝来做4K修复。

      

该片的修复凝结了百余位修复师长达半年之久的努力,总共修复了1082个镜头,包括大量战争特效镜头。影片中的声音几乎全部进行了重新录制和混音。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经过现代高科技修复的《开国大典》将以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帧率、HDR 高动态范围、4K DCI调色、5.1环绕声的全新版本重登大银幕,最终的版本无脏点、无划痕、无抖动、无闪烁,带给观众更震撼、更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长影文传公司副总经理王冬说,电影的修复最难的还不是技术,最难的是还原导演当时拍摄电影时的意图,主创创作时的状态,对电影的经典人物、桥段,尤其是像《开国大典》这样的电影,那些振奋人心的东西,都要100%还原。这样就要求修复团队技术过硬之外,还需要对电影艺术有所掌握。


    

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拥有无数经典老电影的长影也担起了抢救、保护电影的职责。从《开国大典》开始,长影启动了老电影修复工程,本着“尊重经典,重现经典,致敬经典”的宗旨,整合社会优势技术资源,对长影老电影、科教片、动画片等各种影像资料逐一进行修复。每届长春电影节长影都会拿出自己部分修复成果,《董存瑞》《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等片修复版本都曾经上映。



今年电影节还上映了修复版的电影《赵一曼》。目前长影有自己的修复团队,培养了大量数字化还原技术人才,成为全国电影修复的一支中坚力量。



通过电影人的匠心修复

重新登上银幕的《开国大典》令人震撼

这些经典影片

凝聚着时代精神

和长影人的红色艺术创作基因

在几代观众心目中

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这些光影记忆让红色基因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邱悦

复审:李慧龙

终审:王巍

白山发布
及时发布白山政务信息,突出民生与民意沟通,提高政府公信力;发挥“微”时代的媒介作用,实现线上互动、信息交流、宣传白山、展示形象。\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