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篇大文章”为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的重点工作指明方向,引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金融业在助力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发力点,2024年3月,“五篇大文章”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帮助银行保险机构加快转型创新,围绕“五篇大文章”提出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具体要求,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发展能力。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其中提到,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新“国九条”中鼓励银行理财产品通过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这为理财公司提供了更多的业务创新空间,可加大对股票型、混合型理财产品的设计创新。各家理财子也紧扣政策,根据自身的发展策略,积极布局产品体系建设,丰富创新产品线。
今年以来,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推进,市场在产品创新、市场规模、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理财公司以产品形态创新和客户体验提升为落脚点,以资产配置和主动管理专业能力为工具,按照资产和策略、客户需求和风险收益创设了不同的产品子系列和优质策略,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更稳健的投资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银行理财业扎实走过规范化整改的转型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存续规模稳步上升,数量同比增长放缓
从全市场产品存续情况来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相比年初稳步同比上升。经历了去年债券市场的极端环境,产品数量增长幅度放缓。202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78家银行机构和30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4954只,累计募集资金3.04万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数量37814只,较年初同比增长0.70%,规模为27.61万亿元,较年初同比增长7.11%。图1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及数量情况
理财业务转型如火如荼,渠道代销不断扩展
今年以来,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推进。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母行理财规模持续转向理财子转化,目前国有控股银行仅剩余130亿规模的产品未完成转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剩余2400多亿。但城市商业银行转化进程较慢,133家城商行中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理财子,产品仍然由母行直接发行。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2.07 万只,存续规模24.15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7.45%。表1 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和规模情况(按机构类型统计)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从发行公司来看,截至24年6月底,产品规模前三的理财子分别为招银理财(24081亿)、兴银理财(21552亿)、工银理财(18793亿)。存续产品数量最多的理财子为信银理财(1853款)。
图2 2024年6月底理财子存续产品数量及规模情况截止日期:2024/06/30
截至2024年6月,新发产品数量最多的理财子是信银理财(697款)、兴银理财(655款)。交银理财在今年上半年的规模上升迅速(增加2312亿),是唯一变化量超过2000亿的理财子。
图3 上半年新发产品数量前十理财子及其规模变化情况截止日期:2024/06/30
随着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理财公司在专注于自身投研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积极参与财富管理市场布局。从渠道端来看,目前代销产品超过1000款的银行共有11家。代销产品数量前三的分别是兴业银行(2532款)、招商银行(2489款)、中信银行(2444款)。兴业渠道对于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最广,共有33家不同机构的产品在兴业银行代销。
截止日期:2024/06/30
从发行方来看,兴银理财发行的产品在渠道端的接受度最广,共有488家机构代销了兴银理财的产品。代销机构超过100家的理财产品发行方共有6家。从产品数量来看,共有三家理财子被代销的产品超过3000只,分别为兴银理财(3211只)、信银理财(3098只)、招银理财(3015只)。
开放式净值型和公募产品占比较大
按运作方式统计,截至2024年6月末,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2.07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79.93%,较去年年底上升8.46%;封闭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5.5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20.07%。
表2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情况(按运作方式统计,单位:万亿)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按募集方式统计,公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12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4.60%,相比较去年同期规模上升8.40%。私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46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5.29%。图6 公司存续产品规模(按募集方式,单位:万亿)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日开产品仍为主流,中长期限产品规模显著上升
上半年新发理财产品以3-6个月的中期产品和1-3年的长期产品为主。从初始募集规模来看,3-6个月(10093亿)中期限以及1-3年(10846亿)的长期限产品募集规模均突破万亿,而发行数量上6个月-1年的中长期产品最多(4266只),但募集规模不如长期产品(6988亿)。从存续产品来看,存续数量在1年-3年的中长期产品数量最多,而日开型产品的存续规模最大,占市场理财产品总规模的37.13%。从同比变化情况上来看,日开产品规模相比于去年年底规模下降3.90%,其他类型的产品规模均上升。表3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情况(按运作方式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固收类产品同比增长一枝独秀
从理财产品类型来看,今年以来新发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超过3万亿。与去年相比规模同比增长17.71%。截至2024年6月,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和规模最大,规模占比71.01%,其他类型的产品同比规模均降低,现金管理型产品规模占比26.96%,而高风险的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占比极低。表4 理财产品存续及新发数量和规模情况(按产品类型统计)
截止日期:2024/06/30
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根据产品往期业绩表现或同类型产品历史业绩,计算出来的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仅具备参考价值,并没有实际收益承诺的作用。目前全市场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56%,而2024年上半年新发的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3.16%,相差40bp,产品期限越长,平均业绩基准越高。除日开新发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基本持平之外,其他期限的产品业绩基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近两年来业绩比较基准逐渐降低,截至2024年6月末,市场存续产品的业绩基准从2022年3月的4.21%下降到3.56%,其中封闭式净值型的业绩基准为3.64%,开放式净值型的业绩比较基准为3.43%。新发产品方面,今年以来新发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仅为3.16%,相较于去年底下降25bp。图7 存续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趋势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自2022年以来,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尤其是中长期理财产品较为明显。按照季度频率统计,3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在2022年1季度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5.65%,2024年2季度下降到3.73%,而1-3年的中长期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从2022年1季度的4.64%下降到2024年2季度的3.29%。图8 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趋势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从市场上债券指数的平均到期收益率来看,今年以来,中债-1年期城投债(AA) 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从年初的2.8%下降到2.12%(截至6月底)。在22年底的极端行情之后,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一路下行至目前的历史低点。
我们选取中债1年城投债到期收益率 (AA)与理财子新发业绩基准下限对比,可以发现在22年底的债市极端回撤行情时,债券到期收益率持续上行,渠道端出于对利率风险的厌恶需要一些低波产品,在该市场环境下持有至到期债券策略的收益率能够较为容易的匹配上渠道端的需求,达到业绩基准。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23年底。今年以来债券到期收益率不断下行,中债城投债的到期收益率明显低于理财子新发产品的业绩基准下限,资产端很难匹配渠道端对于收益率的要求,因此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新发规模显著提升。
图9 市场债券指数到期收益率
数据来源:Choice,普益标准
数据日期:2022/01-2024/06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震荡,债券市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整体呈上行趋势,带动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增长。目前来看,固收类资产仍然是大部分机构今年的发力重点。与此同时,各家理财公司在产品层面布局创新策略,旨在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推动银行理财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创新。下面我们选取两个创新策略案例进行分析。1.最低持有期策略产品(固收+策略)
最低持有期理财是指投资者在购买后,需按照规定的最低持有期限持有该产品后方能进行赎回操作的理财产品。基于这一特性,最低持有期产品在流动性和收益之间实现了良好的平衡。相较于定开型及封闭型产品,它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在最短持有期后可随时赎回;而与日开型产品相比,由于设置了“锁定期”,管理人有更多的空间来制定中长期投资策略,从而拓宽了投资范围。通过长期持有,投资者能够抓住更多提升收益的机会,进而提升投资的整体回报率。由于新发产品业绩基准倒挂的情况,偏预期收益型封闭式理财产品发行受到障碍,因此理财公司开始发一些最低持有期型产品。自今年4月份以来,市场最低持有期新发产品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每月新发数量都超过100只,在开放型净值产品中的占比达到40%。图10 新发最低持有期产品数量和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
截至2024年6月底,共有15家理财子最低持有期产品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中银理财最低持有期产品存续规模最大,高达1422.09亿元;而招银理财PR3风险等级的产品规模最大,达760.43亿元。表6 不同理财机构最低持有期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持有期限180天及以上)
目前中诚信指数的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已在最低持有期理财产品实际应用,理财产品可通过配置债券指数资产和股票指数资产,为客户提供清晰透明、风格稳定的投资工具。该策略测算后更为适合最低持有时间较长的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2024年7月,中邮理财发行了中邮理财·鸿锦最短持有180天11号(防御策略)人民币理财产品,该产品底层部分跟踪中诚信防御100股票指数以及中诚信1-3年城投债投资级优选指数。其中债券指数部分通过公益资产占比、收入来源占比、综合判断发债主体在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中的功能定位,选取票息高、久期稳的优质城投债。权益指数部分遵循高股息增强策略,选取具备高分红、低波动、低估值、低Beta、低流动性等稳健性特征的股票。表7 中邮理财·鸿锦最短持有180天11号(防御策略)人民币理财产品基本信息
中邮理财同类策略的一款“鸿锦最短持有270天1号”固收+类产品年化收益6.76%,底层同样挂钩“中诚信防御100股票指数”和“中诚信1-3年城投债投资级优选指数”,今年5月登顶公募R3“固收+权益”产品理财风云榜。2.目标日期策略产品 (绝对收益策略)
目标日期策略在国内属于一个新兴策略,但是在海外较为成熟。2009年,景顺(Invesco)正式注册Bulletshares指定到期日系列指数商标;2010年,贝莱德(BlackRock)发行了首批跟踪指定到期日债券指数ETF。这些产品像债券一样有到期日,像基金一样分散,像股票一样可以被交易。目标日期产品的基本策略是模拟持有至到期账户的管理思路,通过将指数的持仓成分券和指数的计划投资期限相匹配,使得指数最终的投资收益在期初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目标日期策略在市场极端行情下的优势体现的更为明显,观测2022年底债券市场的回撤时期目标日期指数和其母指数的表现,以2022年10月开始的12个月目标日期指数为例,其最大回撤为0.69%,远低于宽基指数的1.6%。在经历最大回撤后,相较于宽基指数,目标日期指数在2023年的波动更小。由于目标日期系列指数具有久期不断变短的优势,因此在利率上行时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更加突出。图11 目标日期策略指数与母指数表现对比
数据来源:中诚信指数
数据日期:2022/10/31-2023/6/30中邮理财今年2月发行的邮银财富·鸿博封闭式2024年第3期,在产品投资策略上创新,底层挂钩中诚信目标日期策略系列指数。该产品配置目标日期债券指数,具有收益确定性强的优点,且由于指数久期不断变短,指数波动更小、回撤更小。底层为期限匹配的中高等级(AA+及以上)债券,严控单券集中度,分散风险。同时配置非标资产,抬升产品整体收益,且产品封闭运作,无流动性管理压力,无需择时,到期自动兑付到账,便捷省心。数据来源:普益标准,中诚信指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