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社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发展的五个案例

教育   2025-01-05 11:19   山东  

社工师之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01

 “老三送、新三送、新新三送”:天津市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


案例一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在天津市朝阳里社区与志愿者交流的时候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朝阳里是当代中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1988年,朝阳里社区的13名党员、群众自发组建志 愿服务队伍。在此基础上,1989年天津市新兴街道成立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35年来,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由20世纪80年代的“老三送”即送煤、送菜、送炉具;升级为21世纪初的“新三送”即送岗位、送知识、送健康;再演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新三送”,即送快乐、送品牌、送服务等。并且,朝阳里社区创造了富有天津特色、津塘魅力的“百姓志愿”。“百姓志愿”的最大特点就是“求者不拒”“大小都做”。朝阳里社区以“温馨家园”项目服务邻里的“优秀党员”杨建华裘孝英夫妇,以“义务理发”帮助残困的“最美退役军人”齐达昌,以“义务红娘”凡人善举的“优秀志愿者”李鸳玲为代表的一批先进个人,以新时代理论学习小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团队,成为最“红”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者,常年如一日践行雷锋精神,做身边人的榜样。他们自发成立“温馨家园”“朝阳之声”“绿趣园”“义剪队”“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等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自发设立“花甲助耄耋”、爱心助空巢、心目影院等23项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我曾经五次到天津市朝阳里社区调查志愿服务,其中两次是通过党政部门和志愿组织联系参观考察,有三次是利用到天津市开会的空隙自行到朝阳里社区走访观摩。不论是与社区党委书记苗苗等交流,还是在社区小广场与热心志愿者沟通,或者走进小巷楼栋与社区群众促膝谈心,都有非常多的收获。这里不仅党员、干部认真负责,工作细致,而且居民志愿者、热心群众也非常爱护自己的社区,关心社区的实务,乐于为社区治理、为帮助他人做奉献。这样,苗苗等社区干部说道,“虽然作为典型社区,接待参观任务多一些,参加会议介绍多一些,但是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获得居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很多党员志愿者、居民志愿者认真负责做好关爱互助、邻里协调的服务,我们的工作就很好开展,也赢得大家的赞誉。”我从中得到启迪,就是几十年坚持不懈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并且伴随群众的需求创造“老三送、新三送、新新三送”的丰富服务,就能够赢得社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能够将各项工作做好,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02

“行胜于言”: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志愿服务


案例二

习近平同志2020年6月在宁夏自治区吴忠市考察金花园社区的时候,老党员王兰花汇报了“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队坚持十多年如一日开展服务活动。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说道,“你们的经验很好,真正体现了行胜于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各族群众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谢谢你们的努力和贡献。”回族大妈王兰花,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曾经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退休之后,为了“发挥余热”,继续关心和帮助群众,她联系几位离退休人员成立“王兰花热心小组”,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组建“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队”,建立“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等,吸引和影响利通区6.5万人参加志愿服务,在邻里互助、特困帮扶、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活动,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活跃力量。

我到金花园社区“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调查的时候,有一个小细节印象特别深刻。考察完毕,从楼梯走下来的时候,志愿者问我,“谭教授,您有没有发现扶梯上特别的地方。”我原来没有留意,现在认真细致查看扶梯,就注意到有一圈圈五颜六色的毛线围护着,既好看又实用。志愿者说,“谭教授,这就是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队大妈们的细心和热心。她们发现,秋冬季节群众来办事、来服务的时候,天气寒冷,手摸着不锈钢的扶梯冰凉,尤其是老人摸着冰凉很难受。于是,他们自发用颜色漂亮的毛线织成护套,将扶梯包裹起来了。”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更加深刻领会总书记说志愿者的服务“行胜于言”的意义,就是要针对群众的点点滴滴需求,用一言一行做好服务,真正体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03

“红港湾时光隧道”: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港湾一村社区志愿服务


案例三

广州市黄埔区港湾一村社区“红港湾时光隧道”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就是非常典型的老旧小区通过汇聚志愿者力量、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吸引居民群众参与、激发老老少少积极性,让社区精神“焕然一新”、充满活力的案例。港湾一村是广州黄埔港务局的房改单位,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占地面积有0.08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居民1952户,常住居民5876人,流动人口266人。这里曾经是新中国建设初期优秀工人入住的新村,曾经有着非常浓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但是,经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里成为典型的老旧小区,住宅破旧、小巷狭窄、设施不方便,中青年都外出购房居住,留下不少退休老人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在这里居住。社区党委换届之后,新任班子引进青年志愿者前来关爱帮助老人。志愿者开展“上楼服务”“敲门服务”“入户服务”等,为老人提供关心、问候、聊天、清洁、按摩等服务。非常有意思的是,原本是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老人;然而这些老党员、老工人看到年轻人来就非常高兴,拿出旧物箱,掏出里面的钳子、扳手、探照灯、帽子、手套等等,讲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奋斗、创造业绩的故事。社区党委和志愿服务组织就利用这个契机,发起“红港湾时光隧道”志愿服务项目。

一是“红物件”。即将老人的旧物件借出来到各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巡展,传播红色奋斗故事。

二是“红墙绘”。将老人讲述的创业奋斗经历进行墙绘,让社区人人为之自豪。

三是“红抖音”。即利用网络、抖音等新媒体,将老人讲述、唱歌的视频发布出去,引起更多人的赞赏和共鸣。

四是“红儿歌”。少年儿童也来与老党员、老员工交流沟通,并且将他们的奋斗故事编写儿歌、描绘图画,影响和激励新一代人。这样,社区形成了老年志愿者、妇女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少年儿童志愿者等多支队伍,即关爱互助,也激励奋斗,营造新时代的奋发图强氛围。

我先后三次到黄埔区港湾一村社区调查,与社区党委书记等多次交流,并且非常自豪地成为“红港湾时光隧道”策划者和发起者之一,见证这个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壮大、扩大影响。我们获得的启示,就是社区志愿服务有很多元素,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很长时间都是平平淡淡、平平凡凡地开展服务,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能够像港湾一村这样将平凡的服务,打造“红港湾时光隧道”的品牌项目,焕发新的魅力,就能够吸引各种年龄人群参与和推广,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04

“红星绣花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东城社区志愿服务


案例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的东城社区,针对多民族聚居、生活需求多样的特点。以“党员+志愿者+各民族群众”为特色打造“红星绣花针”品牌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区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

“红星点灯人”志愿服务,即社区党员、老干部、劳模等带头,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好示范带动的服务。

“红星暖家园”志愿服务,辖区合作的派出所、学校等党团员,为社区居民开展暖心关爱、排忧解难的服务,深受群众的好评。

“红星甜心窝”志愿服务,即针对“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困难家庭的需求,开展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活状况,共享发展成果的服务。

“红星中国节”志愿服务。即利用各种节日如春节、中秋、重阳、元旦等,还有各民族的特殊节日,开展各民族共同庆祝、亲如一家的服务活动。

“红星向阳花”志愿服务。即针对少年儿童快乐成长,尤其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志愿者以及专业志愿者热心辅导,引导少年儿童消除心理阴影,走向阳光成长路。

“闪闪小红星”志愿服务,即在党员、团员的引导下,吸引和激励少先队员参加志愿服务,实现“助人”与“育人”的双功能。

“红星义警队”志愿服务,即公安干警带动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保护社区平安、促进社区和谐的服务项目。

这些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为东城社区的发展繁荣、社区居民的幸福美好创造了条件。

我前后两次到新疆精河县东城社区调查,也乐意担任“红星绣花针”志愿服务项目的专家顾问。在交流沟通的时候,有三个情景是让我难忘的。一是州、县、街道、社区的党组织负责人非常重视志愿服务,也非常用心创新志愿服务。他们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得知我去调查的时候,都聚集起来交流讨论,听取我们专家的意见之后,很快就转化为可以操作和落实的措施,真正做到为群众着想,为社区办事。二是社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非常强,围绕“红星绣花针”成立红星名人工作室,既邀请州、县、街道的专业志愿者前来服务,也鼓励社区有特长、有经验的居民志愿者成为“志愿名人”。因此,在东城社区的群众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互相促进的志愿服务热潮。三是社区志愿服务促进美好家园、促进幸福生活。党员带头做志愿服务,关爱帮助群众,吸引居民志愿者友爱互助、排忧解难,让社区的生活环境非常整洁美丽,社区的生活氛围非常和谐友善。因此,东城社区获得全国志愿服务“四个一百”的奖励,更加增强了社区党员和志愿者的自豪感、荣誉感。


05

“四院一家亲”: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东元路物流社区志愿服务


案例五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东元路社区经历了从“四杂院”向“四院一家亲”的转变,既有社区党委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有社区志愿服务久久为功、营造氛围的贡献。这是由原来互不相干的四个小院(小区)组合成的社区。主干的小区就是中储西安分公司两个家属院(俗称中储大院、中储北楼)的家属区,原来是单位小区,由公司管理,后来社会化就移交给街道,从而成立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随后,天丰东环广场小区(原西安市水产冷库家属院改造),还有商品房的物业蔚蓝人家小区合并进来。初期,这里成为“四不像”的“四合杂院”,既不是纯粹的家属区,也不是纯粹的物业小区,还不是相互熟悉的邻里小区。因此,最初在四个小区之间,居民互相之间不认同、不亲近,既不到其他小区活动,也不喜欢其他小区人员到自己小区活动。有时候还会对过来的人员说,“你来这里干啥?”因此,在四个小区组合的初期,社区邻里之间存在隔阂、互相膈应的状态。这时候,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积极探寻“组合型社区”“混杂型社区”实现融合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引领下,通过引导居民群众逐渐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走向“四院融合型”社区、“四院一家亲”社区,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同时,这个社区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针对志愿者开展服务和激励社区的“绿色银行”发挥积极作用,既是兑换奖品、兑换服务的激励作用,更是一种社区认同和赞誉、团队认同和赞誉的激励作用。

社区的同志还介绍说,“现在有些社区志愿者积累服务时长后,不来兑换奖品,动员他们兑换也不拿。他们说‘可以给更需要的人领奖,我们就是做点小小的好事,做点小小的贡献,不需要奖品了’。”这就开发出“绿色银行”以及志愿服务时长记录、服务积分有新的认识,不仅仅是为了兑奖物品,更多是为了让人尊重和认可志愿者的真情服务、爱心奉献,让志愿者成为社区中最自豪、最光荣的人。

我其实是“加塞”,利用到陕西团省委、青年志愿者协会讲课之余,联系西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帮我抽空安排调查两个社区的志愿服务,第一个调查的就是物流社区,听到社区书记介绍从“四杂院”到“四院一家亲”的变化非常有启发。其中特别有启迪的还有一个“白老师”的故事。社区根据老年人多,需要老年健康服务的实情,引进了一个老年服务机构。机构派来做咨询、按摩、理疗等服务的“白老师”则成为志愿服务的牵线人。从来到社区的第一天起,白老师就尽心尽责地为老人贴心服务。最关键的是白老师非常有心、乐于助人。因为,很多人包括老人、妇女,存在遇到困难有心结,发生矛盾有抑郁的情况,都愿意向白老师说。白老师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居民群众如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的心理症结,通过非常体贴、非常舒心的话语调节矛盾、调解心态,让居民来服务站的心情舒畅了。与此同时,白老师通过居民口中了解到一些涉及家庭之间、楼栋之间的矛盾问题,就及时反馈给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便于社区介入及时解决问题,促进了社区、楼栋之间的和谐友善。据了解,有些原来情绪较大、怨言较多的群众,在白老师的真情沟通交流感染下,改变心态当了社区的志愿者,在做好事、帮助人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这种混杂型社区的转变,既有社区党组织的主动有为、积极作为,也有志愿者的热心服务、真情协调,创造了崭新的生活环境、崭新的邻里氛围。

来源:“社志会”微信号














社工师之家
社工师之家,旨在为社会工作师们成长提供信息资源、经验分享以及各地社工以及社工组织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