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闪耀 |《沙家浜》

旅行   2024-07-23 21:49   江苏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




《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如今,名段《智斗》依然传唱不衰,阿庆嫂、刁德一、胡司令的唱词更是朗朗上口,传唱至今。


▲经典唱段《智斗》节选






歌曲《你是游击兵团》(1943)

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团歌,由时任团宣传股长的过鉴清作词,黄苇作曲。五十二团最早由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伤病员康复组建而成,从东进抗日到挺进苏中、鏖战苏北,打过“三垛河伏击战”、保卫新四军军部之战“顺河集阻击战”,又名“老虎团”。这首歌曲取材于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伤病员,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苦,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歌曲一经问世,伤病员们的事迹便随之流传开来。



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1957)

1957年6月,在淮海战场上采访过刘飞的新华社记者崔左夫专程到苏州等地走访两个多月的时间,写出了《血染着的姓名—— 36 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崔左夫



回忆录《火种》(1957)

1957年7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红旗飘飘》杂志社向全军高级干部征集革命回忆录。作为伤病员中的一员,已是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想起了抗敌斗争的一幕幕往事,随即写下长篇回忆录《火种》。这篇回忆录再现了当年在敌后坚持斗争的新四军伤病员的英雄形象,以及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鱼水深情。

▲刘飞



现代沪剧《芦荡火种》(1960)

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和党总支书记兼副团长陈荣兰,计划写一部反映新四军在江南艰苦奋斗的现代沪剧,在阅读了崔左夫的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和刘飞将军的回忆录《火种》后,颇受启发。不久,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的现代沪剧《碧水红旗》诞生。1960年,文牧将剧名更改为《芦荡火种》,在上海舞台首次演出。



现代京剧《沙家浜》(1964)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到了对时下流行的进步题材沪剧《芦荡火种》的改编任务,随即成立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组成的创作组。改编为京剧后的《芦荡火种》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意在突出地下工作的传奇性。第二年,经过舞台实践之后,编导们又对剧本作了大量修改,并恢复了《芦荡火种》的剧名,立意、结构和人物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建议加强“兵”的形象刻画,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在谈到戏的名称时,毛主席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队伍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既然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随后,剧组人员立即根据毛主席的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自此,现代京剧《沙家浜》为人们所熟知,唱响了大江南北。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京剧《沙家浜》的电影版,《沙家浜》一剧最终定型。

毛主席看《芦荡火种》



《沙家浜》的故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以京剧、沪剧、粤剧、交响乐、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反复上演。茂密的芦苇荡,穿梭其中的小渔船,春来茶馆里,阿庆嫂智斗刁德一……这一幕幕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红色记忆,可谓是经久不衰。



作为红色经典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的重要结晶,剧中唱词经过字斟句酌,曲尽人情。在明白浅显,适宜歌唱,使广大观众都能够欣赏,能够接受的同时,在文学性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延续并发展了中国古典抒情传统,寓情于事,化身为特色鲜明、深入人心的诗性传奇。





京剧《沙家浜》选段


如今的沙家浜风景区,京剧《沙家浜》、实景剧《芦荡烽火》、沉浸式红色演绎等精彩演出每天都会准时开演。9月1日,我们还将在苏州保利大剧院开展“甲子回眸 致敬经典”京剧《沙家浜》定名 60 周年文艺演出,诚邀各位来到沙家浜和我们一同走进那段烽火传奇,重温暗流涌动下不灭的“芦荡火种”和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 END ·









沙家浜风景区
风起芦苇荡,心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AAAAA级旅游景区­——沙家浜风景区官方公众平台!为您提供全方位景区信息,并提供导航导览、语音讲解、游记攻略、优惠预订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