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7日半夜,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内的一盏三角吊灯发生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那天,西藏自治区向布达拉宫派驻了历史上第一个消防班,而布达拉宫消防人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发生火灾的那天,时任拉萨城区中队副中队长的琼达和他的战友们第一时间受命处置,火情扑灭后琼达成了布达拉宫第一任消防班班长,“第一任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虽然任务艰巨,但是只要大家伙儿齐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琼达坚定地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每年都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布达拉宫的加固维修,多年来解决了地基加固、屋面漏雨以及壁画修复、安防、给排水等问题。“在中央不断投入资金的背后,也有一代代布达拉宫人的无私奉献。”琼达说。2005年,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正式组建,琼达的儿子罗桑念扎主动报名,来到了父亲曾经守护过的地方。罗桑念扎作为首批进驻布达拉宫的防火监督干部,先后担任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十几年来一直守护着这座宫殿的平安。罗桑念扎像父辈们那样,在每日的防火巡查中,从德央夏平台启程,依次前往白宫日光殿,再至红宫的各个殿堂。每次巡查,他都需攀登9层楼。日积月累,他对每个宫殿内错综复杂的房间布局了如指掌,甚至达到了肌肉记忆的程度。完成宫殿的检查后,还要对红山进行一次全面巡查。十几年来,无论是春暖花开还是寒冬腊月,抑或是酷暑难耐,罗桑念扎始终坚守岗位,脚步在布达拉宫1076阶石梯上循环往复。“‘布宫’的消防安全,就是我生命的全部!”罗桑念扎说。除了子承父业的“消二代”罗桑念扎,在布达拉宫消防大队里,更多的是像旦增次旦、黄一龙一样怀揣梦想加入“布宫人”队伍的消防员。
2014年,旦增次旦新兵下连,来到布达拉宫。参加工作10年,就守护了布达拉宫10年。三千多个日夜里,他每天往返上下于布达拉宫的每个角落,防火巡逻巡查、检查消防器械、排除火灾隐患、救助缺氧游客……虽然重复单调,却不敢有任何懈怠,虽然全时坚守,却不曾有一句抱怨,他说:“我们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西藏消防救援事业和布达拉宫消防安全多做一点贡献。”布达拉宫曾经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朝拜者前来参观。旦增次旦及他的战友在执勤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吸氧救助和搀扶朝拜的人群。在做好防火巡查的同时,他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有难必帮、有险必救,常常在德央夏广场设置的“爱心服务驿站”值守,为过往游客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先后参与救助高原缺氧、小孩走失、钱物遗失、迷路游客、危重病游客等。工作之余,他还积极为布达拉宫运木材、扫积雪,赡养孤寡聋哑老人、照顾老僧人、帮助贫困职工、帮扶特困孤儿残疾儿童……在他眼里,为民分忧就像呼吸一样,简单自然,永不间断。“人家汉族同志都能舍身忘己来到边疆建设,我更应该担起西藏藏族青年消防员的责任!”旦增次旦说。从“郎酒之乡”古蔺县而来的黄一龙,便是旦增次旦口中的“汉族同志”。
2014年9月,黄一龙加入布达拉宫消防大队。他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他给社会奉献了多少。”而他也用火热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入队以来,在各类消防安保工作中,黄一龙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守在安保执勤一线,严格遵守工作职责,圆满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安保任务。工作9年来,他始终坚持体技能训练、学习消防业务理论,同时也乐于帮助其他队员提高体能素质和业务技能。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勤务,每日巡查布达拉宫各殿堂、僧舍,日均步行1万余步。除了在身体技能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在讲解工作上更是精益求精,他对布达拉宫的历史文化、布宫消防的历史沿革、灭火器材的位置功能等都能够做到如数家珍,参加工作以来,累计承担了百余次中央和地方考察期间的讲解工作。近年来,大队设立了“蓝焰服务驿站”,黄一龙和他的队友们积极为过往群众宣传文物建筑防火常识,当好向导,提供帮助,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游客提供氧气和药品。西藏冬季天干物燥,后山上杂草丛生,一不小心,极易引发火灾,于是,每逢冬季到来之前,他和他的队友们都会义务开展除草活动,确保了布达拉宫安全。“守护布达拉宫是我该做的,藏族民众是我的家人,各族游客是我的家人。来了西藏,咱们就是一家人。”黄一龙说。进驻以来,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累计获得各类表彰200余次(其中省部级以上表彰23次),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201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大队“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2024年9月,大队又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从1984年布达拉宫消防班组建,到2018年更名为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这群“布宫人”用“眼看、手摸、鼻闻、仪器测”等方式,检查识别电气线路绝缘是否老化、酥油灯罩是否发烫、消防设施是否完好,他们走过的检查路线相当于绕地球3圈半,而这3圈半是布达拉宫40年的“零火灾”。在这傲人成绩的40年里,有琼达带领布达拉宫消防事业“从零开始”的23年;有罗桑念扎1076阶石梯形成肌肉记忆的19年;有旦增次旦像呼吸一样为民分忧的10年;有黄一龙日均一万步的9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指出:“长期以来,消防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有警必出、闻警即动,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你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作出了突出贡献。”参与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等周年庆典,国家领导人在藏考察、萨嘎达瓦节等消防安保任务及重要勤务2000余次;推动信教群众将手持明火酥油灯朝拜方式转变成向灯池添加酥油,将以往的木制酥油灯罩改为了隔温散热效果好的特质灯罩;结合布达拉宫“土木石”结构特点,探索出消防水带前置、前沿阵地分设的“布达拉宫消防应急战法”,配置水带前置箱36个、预铺“红绿蓝”彩色水带11条;创新推行“小口径水带”使用,最大限度节约初起火灾扑救时间,有效提升快速控制初期火灾的实战能力;自主研发制作贴近实战的“布宫消防水带背包和执勤服”;采用的灭火器从水基、干粉灭火器发展到六氟丙烷气体灭火器……从老西藏到新时代,从简陋设施到设备创新,从第一任到一代又一代,从那场大火到40年零火灾,从青年指战员到退休消防员,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留在西藏,用热血建设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