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

财富   2025-01-05 07:42   河南  

1月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称,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清缴时限截止。根据《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年底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2023年底上涨22.75%。配额清缴完成情况趋好,2023年度配额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约99.98%。

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政策工具,通过碳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控排,兼具灵活性和经济效率。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认为,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完成,法规保障得到加强,配套技术规范不断完善,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夯实了基础。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推动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目标方面的坚定决心,也向全球市场发出了关于中国碳交易体系的强有力信号。同时,也预示着碳排放市场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谈及当前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越来越活跃的原因,招商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思然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自2023年起,将履约周期由两年改成了一年,企业减排和履约的节奏加快;二是前两个履约周期因企业适应良好,盈亏基本平衡,自2023年起,排放配额会于同等口径下降1%,能源结构改革进展明显。三是我国碳价稳步提升,2024年交易价格屡次破百,较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30%,较开市首日上涨一倍,碳价稳步攀升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参与碳市场交易履约。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2024年碳市场政策密集出台,碳市场规模预期提升,铝冶炼、水泥、钢铁行业相继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将在2025年进行履约。同时,碳市场规模或在电力市场的基础上扩大30%~50%。此外,诸多有关碳市场履约周期、存量配额的政策也相继提出。中信期货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组负责人张默涵认为,2024年是碳市场重要的转折点,密集的政策及预期提升了控排企业的交易需求,为未来的碳市场提早做出更多的准备。

从累计成交量来看,2024年内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同比下滑11%,但累计成交额181亿元,同比增长25%。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唐惠珽表示,累计成交量同比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两年一履约”变为“年度履约”后,全国碳市场核定配额几近折半。但在累计成交量下滑的背景下,累计成交额却同比大增,显然得益于价格抬升。从年内换手率来看,与2021年、2023年换手率仅2.0%左右相比,2024年换手率提升至3.7%,唐惠珽表示,这也说明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上升。

从市场规模的扩大来看,李菁表示,今年的成交额大幅提升反映了政策导向的有效性。“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监管部门逐步加强了对碳排放的管控,相关企业意识到必须积极参与这一市场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目标。”李菁表示,这种政策驱动,加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碳市场,参与碳交易,进而推动了成交额的迭代增长。

同时,市场需求的激增与碳价格的波动亦在推动碳市场的发展。李菁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国际社会对碳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企业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碳排放的竞争。一方面,减排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有效的碳管理获取碳信用额度,从而在交易中获取更多收益。在这种形势下,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会随之上升。

“潮汐”现象仍然显著

目前,全国碳排放市场只有现货交易,且受政策影响较大。碳市场的波动带有较为明显的履约驱动性质,即每次临近履约期尾声,碳配额往往量价齐涨;等到配额清缴工作结束,交易量又明显降低。

期货日报记者留意到,2024年,碳市场交易集中度依然偏高,大量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期前3个月,容易产生较为极端的上涨或下跌趋势。数据显示,配额方案发布前,碳市场单日成交量均值约为24万吨;配额方案发布后,成交量大幅攀升,单日成交量均值约为292万吨,年内最高单日成交量约990万吨。随着履约期限临近,全国碳市场单日成交量快速冲高回落,截至2024年12月20日,粗算全国履约完成率已超过95%,单日成交量回落至250万吨附近。2024年底,市场成交逐渐冷清,单日成交量降至20万吨以下。从价格来看,2024年,全国碳排放市场分别在4月与11月,出现了两次碳价高点。

李菁认为,2024年4月份出现价格高点的原因是受需求层面的影响。2023年底前,少数企业没履约,被要求在2024年4月底完成履约补缴,企业需要买入配额完成补缴,进而把价格推高。而2024年11月份出现价格高点的原因在于,2024年配额发得比较晚,2024年11月前没有新增供给,因而碳价上涨。她认为,2024年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仍呈现“潮汐”状态。

“2024年碳价偏强运行,创出历史新高,相关控排企业在碳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明显产生了控制成本以及创造超额利润的需求。”张默涵表示,尽管潮汐现象随着活跃度提升有所改善,但由于当前参与碳市场的企业主要目标是完成履约任务,次要目标才是控制自身成本及为企业赚取利润。若想继续提升交易活跃度,缓解碳交易“潮汐”现象,或许碳交易本身的价格属性及成本收益属性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王思然认为,考虑到新纳管行业即将进入碳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要有适应和缓冲期,未来“潮汐”现象可能随着履约时间缩短、碳配额下调等有所改善。

碳价中枢有望进一步抬高

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中国碳市场首次扩容也成为业内重点关注。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铝冶炼、水泥、钢铁行业相继纳入全国碳市场,加上原先已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的2257家电力企业,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碳市场扩围后,交易企业或达4000家。

“扩围行业将于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从过去的单一行业市场,首次转变为多行业主体市场。”李菁认为,市场扩围将为全国碳市场引入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交易主体,是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价格发现、提高市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同时,2024年1月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强制碳配额+自愿碳减排”两个相互关联的碳市场体系。李菁认为,CCER交易重启,将激发碳交易市场的活力,并将带来从企业到产品乃至整个交易市场的全面升级,推动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建立完善。

展望2025年,业内人士认为,碳市场价格中枢有望进一步抬高。唐惠珽表示,2025年,剩余40%的强制流通配额只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有0.5亿~0.6亿吨市场需求或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配额来满足,2025年市场抛压将小于2024年。因此,价格中枢有望抬升至101元/吨。王思然也认为,2025年预计碳价将进一步走高。“从供给端来看,碳市场配额总量收紧和纳管行业增加是推升碳价的重要原因。从需求侧来看,经济转型导致电力消费弹性增加,虽然我国新能源占比大,但煤电依旧发挥着兜底保供作用,总体排放仍有压力。”王思然说。

不过,2025年碳价依旧存在回调可能,但在年底履约阶段或依然偏强。“2024年7月发布的《2023、2024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碳配额结转政策,根据该政策中的公式,配额持有大于10000吨二氧化碳配额的单位需要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之间产生净卖出量,才可以按照1.5的结转倍率将持有配额转换为用于2026年及之后履约的配额。张默涵解释称,理论上重点排放企业需要卖出其持有存量配额的40%,才能够实现结转量的最大化。因此,2025年年中或存在较多碳配额的卖盘,或导致碳配额价格出现一定程度回调。

“2023年度履约执法力度可能会有所放松,推测2025在一季度或存在刚性采购需求,但很难推动价格阶段性上涨,更多是延续2024年12月以来的震荡磨底行情。”唐惠珽也表示,考虑到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强势上涨动能可能出现在2025年二季度。另外,新纳入行业配额方案发布时间不确定,若配额缺口不及预期或存在超发可能性,或会对碳价形成压制。

业内人士建议适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

近年来,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日益明显。张默涵认为,目前仅有现货交易模式,企业无法有效通过金融工具对冲碳价在长期上涨的过程中带来的成本风险。

在此背景下,上市碳排放权期货也被业内视为丰富碳金融产品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

从海外碳市场的发展来看,张默涵认为,欧洲碳期货的年度交易量超过70亿吨,其中大部分的交易量集中在期货市场中。同时,从欧洲碳配额期货持仓也能够发现,欧洲控排企业在积极使用碳配额套期保值工具,在盘面上建立空头头寸,对冲未来碳价上涨的风险,从而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李菁也认为,金融衍生品对市场而言会起到一个放大器作用,能够支撑形成有效市场价格,碳市场也不例外。例如,欧盟碳市场绝大部分的交易来自衍生品,欧盟碳市场交易规模、流动性及活跃程度都在很高的水平。因此,对标国际相对发展成熟的碳市场,未来我国的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对稳定企业经营、活跃商品流通、服务保供稳价发挥着积极作用。”东亚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认为,期货市场可以设计和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和期权产品,帮助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管理,通过活跃的交易行为,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使得碳交易更为高效。唐惠珽也建议,要进一步丰富碳市场的交易产品,加大金融对温室气体减排支持力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积极开发碳质押、碳回购、碳远期、碳指数等碳金融产品。同时,结合市场发展程度,可以适时引入碳期货,充分利用碳市场的定价功能,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

需要提醒的是,李菁认为,在引入投资机构入市交易后,增加市场多样性和流动性的同时,势必会对碳市场交易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注意防范市场操纵和过度投机等风险。对此,李菁建议,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投资机构的市场行为监管,确保其合规运营。同时,还需要加强碳市场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提高市场的公开性和公平性。

*END*


责任编辑:张欢  主管:李靖琴


推荐阅读:


刚刚,天然气期货全线暴跌!中东突传重磅,航运市场巨震!今早9点,“直击2025”→

利空来袭,氧化铝大跌



期货日报
《期货日报》创刊于1994年9月,是唯一一家全面反映国内外期货市场发展动态的专业日报,是中国期货市场权威的新闻中心和信息载体,肩负着维护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多年来,《期货日报》与中国期货市场风雨同舟,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