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艺心理课堂 | 我的苦痛不是玫瑰

文摘   2024-11-01 23:41   山东  

我的苦痛

   不是玫瑰

心理疾病污名化/简单化/浪漫化

柔斯

故事

主人公

在一个阴郁的冬日,小雨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城市的街道上,柔斯撑着伞在看雨。柔斯是一个外表看似开朗活泼的年轻人,但内心却隐藏着一团乌云。他一直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他看似笑得很开心,但却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来自家庭、学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情绪问题,这是可以通过自己或亲朋进行调节的,随着时间流逝,这个情绪问题会得到解决,会消失。

很长很长时间,他都感到异常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甚至连平时最喜欢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他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每天的生活就像是被一团乌云笼罩着,让他无法呼吸。他试图向身边的朋友倾诉,但却被人误解为“不够努力”、“不够坚强”。

当你或者你的朋友出现这种情况,请不要忽视!一般情况下都要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其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若是心理问题,可以更快地走出来;若是心理疾病,就要去医院接受科学治疗以及通过心理咨询从而进行一个心理和生理上的修复。


很明显,柔斯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了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同于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是个体应对外界刺激时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的一种正常反应。

最近的天气总是阴沉沉的,这让柔斯感到更加胸闷,喉咙还有哽咽感,柔斯预感绝望和无力。他辞职了。柔斯一直待在家里,也不说话。家人终于意识到柔斯的不对劲了,询问了一些朋友,柔斯的家人带他去医院看睡眠质量,但是柔斯并不打算跟任何人讲话。机缘巧合之下,柔斯的家人带他去到医院推荐的心理咨询机构。

柔斯依旧一句话都不讲。

所幸,那位咨询师非常有耐心,她说:“不想说话就点头摇头或者写下来,不管用什么方式,你都要同我交流。”



柔斯在心理咨询机构了解到了这种症状初步判断是抑郁症,详细情况还需要做进一步心理测试。如果确诊就要去医院寻求科学治疗,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医生会针对性开药,再加上心理咨询师的开导,你很快就会康复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这只是像感冒一样突然发生的疾病而已。

不管你现在多么绝望,请你等一等,请你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真正快乐幸福的时刻。

接受了几次治疗后,柔斯在家人和咨询师的鼓励下重新就业,但是柔斯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了,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克服病痛,努力让自己重新找回笑脸。但当他试图重新融入社会时,却发现他所受到的排斥和误解更加严重了。柔斯每天感受着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还有曾经的朋友疏远他,柔斯非常不解。

然而,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柔斯结识了一位理解他的人。那个人并不给予他空洞的劝诫和责备,而是默默支持着他,给他带来了温暖和信任。在这个人的陪伴下,柔斯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慢慢地学会了接受自己,包容自己。

在积极的治疗下,柔斯的心境都发生了变化。虽然每天都要吃药,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抑郁症,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羞耻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食欲变好了。曾经不理他的朋友也重新聚在一起来了,柔斯突然想通了,原来是朋友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得了抑郁症的自己,他们怕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最终,当乌云散去,阳光再次照进他的内心时,柔斯明白,即便被误解,即便受排斥,他也应该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知道,总会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给予他温暖和支持。

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患者是不愿意像柔斯一样及时反馈给周围的人(包括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听的,因为害怕在痛苦之上承受他人更加异样的眼光。心理疾病患者不但需要去承受不同疾病、症状以及疾病表现,而且还要经受周围人的污名化歧视、伤害。

关键词:心理疾病污名化

心理疾病污名化指的是人们在和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交往中以及接触中时不时对他们表露出消极、负面的评价、认知的偏差,以及附带的表达出自己对其歧视等行为反应。

Q

为什么人会得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对心理疾病的态度是怎样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世界上会有无数个不一样的原生家庭,遗传因素、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造就了后天的我们。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除了遗传基因占很大一方面的作用,还有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后天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体接收来自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引发机体的防御机制而形成的,就像人体突然被病毒袭击一样。但是这种疾病又不像感冒发烧那样只有身体上的疼痛且短暂。




      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议题,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正在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而大学生群体由于环境的压力、身份转变、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等多种因素,成为抑郁症的高发群体之一。


      大学生群体在遭到心理问题时主动进行心理求助的人数并不多,并且他们在心理求助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犹豫、迟疑、挣扎的现象即心理求助延宕,导致自身心理问题加重直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不是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做心理咨询,正常的情况下感到压力,自己无法解决,又不想告诉朋友的,就去做个心理咨询,好的心理咨询师肯定能带你走出情绪困境!所以我们要营造一种能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的氛围。


     当今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这些疾病的名称只是表象,它们的真正内涵即这些病人会怎么样发病,人们还是一知半解。有的时候一知半解反而比无知更加令人恐惧。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

例如: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抑郁症只是情绪不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而没有认识到真正患抑郁症的人会有一系列情绪、认知、饮食、睡眠与躯体症状,并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还有研究表明,对于真的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来说,准确地使用心理疾病标签会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疾病的科普也有助于人们接受“他人有心理问题是可以求助的”这个事实,而不会对此避而不谈。但是以随意的态度声称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甚至将心理疾病作为玩笑或谈资,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心理疾病简单化

印象最深刻的是若干年前的网“抑”云。有些年轻人随意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深夜emo,然后割腕,虽然现在看来是很傻,但是在那时也确实强化了大众对于心理疾病的浪漫想象,也确实有人跟风了,使得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理解过度简单化。这就起到了一个消极作用,会令人忽略掉心理疾病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也可能会让患者对自己产生认知严重的偏差。

最后一part

心理疾病浪漫化

     浪漫化叙事给疾病立了一个华丽的设定,而社交媒体常常在其中推波助澜。 浪漫化疾病并不比直接歧视疾病带来的问题少。它并不能破除人们对疾病的污名化,反而代之以错误的信息和更多误解。当我们开始用浪漫化的眼光看疾病,我们反而看不到病人们真正所受的痛苦。一些社交媒体话术将孤独症或抑郁症、躁郁症描述为一种悲剧美,或是一件边缘的小众的很酷的事。就像有些心理疾病被一些媒体写成“天才病”,还以一些名人为例,但疾病就是疾病,这些病人中也有绝大多数不是天才。还有一些小说忽略了这些心理疾病的痛苦,大力展现了这个疾病使主人公怎么厉害,在这些n重buff的叠加下,读者就会产生模糊认知。这会让大众莫名对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期待。在关注上层精英是否有“天才病”的同时,我们无法忽视的还有农民、工人、学生等普通人患病时候的苦痛,当此时身边没有能够救他们的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根据公开的研究结果显示:16.6%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得不与疾病终身为伴;8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难以缓解,可在反复发作后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状态;15%-20%的心境障碍患者疾病呈慢性化,社会功能也难以恢复病前水平;2/3的自闭症患者无法独立生活,3/4的患者智力发展迟滞;1/3~2/3多动症学龄儿童的ADHD症状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此外,巨大的家庭照护负担、经济负担、药物副作用、亲属朋友的负面评论等,也常常让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不堪重负。这些事实与「浪漫化」的描述大相径庭。(数据来源于网络)

痛苦是不能被浪漫滤镜掩盖和美化的



心小康有话说:

    

每个人都有缺点,多记得他人对你的好,这样你的生活才能豁然开朗。当你真的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多点寻求帮助。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坏人,但是同样也有很多好人。希望看到这段话时,不管你有没有心理健康问题,怀着这个信心活着,你会在之后的日子更加的开朗,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朋友或者同学出现任何异常,请你也按平常交往一样对待他们,他们不需要鸡汤式的虚寒温暖,需要实实在在的陪伴。最重要的是你不要回避,纵使你面对异常的他们手足无措,但是回避将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不回避才会给足他们自己正视的勇气。

正如史铁生先生的《务虚笔记》中有一段话:

“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别人说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

“而是什么?”

“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sdyu-desig

    文字来源 | 网    
 图片来源 | 络 
  排版编辑 | 李佳慧  
责     编 | 李佳慧
 主      | 李佳慧 

 院融媒体中心 

山青设艺之家
这里是山青设艺之家。我们推送校园新闻资讯,分享你我之间的故事。期待与你相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