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弹指一挥间,清澈如碧的汉江水已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向北奔涌十年。十年间,这一世纪工程在滋润受水区北京的同时,也为水源区十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北京日报与十堰日报携手推出“水润京堰 十年十变”系列报道,从受水区和水源区两个角度,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两地带来的深刻变化,展现两地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致力保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北京:
“南水”让城市迎来双水源时代
初冬,北方大地黄叶飘零,落木萧萧。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大宁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大宁调压池波光潋滟,碧绿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和白云。
“进水口就在水面下方,‘南水’通过进水口源源不断补充进来,所以咱们调节池的水始终都是活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干线管理处房山管理所所长林雄告诉记者。
大宁调压池是“南水”进京后的第一处可见水面,也是南水北调北京地下输水环路的“总阀门”。为了保障入京后的输水流量,“南水”在入京第一站——惠南庄泵站进行加压处理,之后经过56.4公里的 PCCP管道输送,到达大宁调压池。
南水进入北京密云水库。北京日报记者王海欣/摄
大宁调压池下设5孔闸门进行分水,分别将水输送到北京主城区、大兴区及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夏季用水高峰,最多的时候每天输送约420万立方米‘南水’,冬季小流量输水阶段,每天输送约200万立方米。”林雄说。
早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初期,北京就在谋划市内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建成后,北京先后建设了南干渠、东干渠、通州支线、河西支线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到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时,全城已经形成了全长约107公里的地下输水环路,犹如一条“输水巨龙”,让沿线的自来水厂都拥有了“双水源”保障。
这条“输水巨龙”,一头连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一头连接密云水库至第九水厂的输水干线,可以满足“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的需求,大幅提升北京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举个例子,假若发生‘南水’停水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把水源切换为密云水库水源,通过整条环路给沿线自来水厂供水。”北京市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高级工程师王艳说。
密云水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犹如一幅山水画。 北京日报记者王海欣/摄
王艳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均设置了自动监测和移动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握水质情况,一旦发现“南水”异常,可立即进行处置,切换成本地水源,确保市民用水安全。
十年来,在水源区和调水干渠沿线各地的共同努力下,中线工程供水水质始终稳定可靠。
“‘南水’进京以来,从未出现过水质异常情况。”王艳说。
自2014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年均调水量约10.5亿立方米,10年来已累计接纳“南水”106亿立方米,累计超额调水8.83亿立方米。其中,2023-2024调水年度更是超年度调水任务2亿立方米,调水量达到13.45亿立方米,创“南水”进京以来年度调水量历史新高。
十堰:
北上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
11月15日清晨,位于丹江口水库边的湖北十堰丹江口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被薄雾笼罩,放眼江面,一片苍茫。
根据监测数据,丹江口水库水质10年来持续向好。随着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时隔多年也重现库区。
水质监测工作人员再次在丹江口水库发现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珍稀度可比肩大熊猫,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桃花水母的出现,是判断水质好坏的标准之一。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十堰始终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天大的事”,全力以赴保水护水治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库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黄姜种植及加工是十堰一项重要产业,黄姜种植面积最高峰时占全国的43%,全市黄姜加工企业79家,年产值达14亿元。但黄姜加工会产生大量废水,为保护水质,十堰果断关停全部黄姜加工企业。
据统计,十堰累计关停并转环保不达标企业561家,拒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145个,拆除丹江口库区养殖网箱18.2万只,5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同时,对丹江口库区库岸线实施物理隔离,确保岸边无垂钓、滩涂无耕种、坡地无放牧、水边无养殖。
丹江口水库生态良好,风景如画。
除了“壮士断腕”严控污染源,十堰还斥巨资对河流进行治理,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19座、农村微动力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2077处,自我加压将城市污水排放标准提升至Ⅲ类标准。
“你看这河水多清、风景多美,能想象它曾经是一条纳污沟吗?”站在水清河畅的泗河岸边,市民张万斌感慨万千。
作为汉江的一级支流,泗河过去的水质并不理想,是十堰5条不达标河流之一。
为确保清水入库,十堰针对泗河等5条不达标河流及其支沟实施“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整治排污口590个,引入人工快渗、红菌技术、膜工艺等来自全球的27项污水处理工艺。十堰污水治理体系被业内专家形象地称为“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经过努力,5条不达标河流水质全部“消劣”,重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高颜值”。它们从大山里出发,流过村庄与城市,最终与汉江深情相拥,共同去滋润北方大地。
经过治理后,剑河湿地公园水清岸绿,白鹭翩飞。
截至10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近1.14亿。
来源/秦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