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矿“蝶变”看陕西逐“绿”之路

政务   2024-12-03 17:03   陕西  
点击上方
“榆林日报”
关注我们
       

在我国,每产20吨煤,就有1吨是“神东煤”

“呜——”伴随着悠长的鸣笛声,每天有100多列满载“神东煤”的专列,从地处黄河“几字弯”的神木市大柳塔镇出发,把陕西煤炭运往祖国大江南北。



图为中铁四局西安分公司承建的靖神铁路8标桥梁施工现场(白海军摄)


地处蒙陕晋三省(区)能源富集区的榆林,探明煤炭储量1490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然而,这里生态脆弱,曾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治理区,面临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的艰巨任务,煤炭行业如何将追“绿”贯穿开采、利用等各环节?


连日,记者跟随“院士专家看神东”活动的近30位专家学者来到我国首个2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以下简称“神东集团”),现场“把脉问诊”,通过一座煤矿的“蝶变”探索陕西煤炭发展40多年的“绿色变革”密码。



稳中求进


智能化助煤炭生产增动力


每60秒,就能装满一节车厢煤炭;约15分钟,就有一辆重载“煤龙”驶向港口……


51岁的韩正平是神东集团大柳塔煤矿的矿工。11月16日,他接受采访时说:“以前,下井采煤强度大、环境差,渴了喝冷水,饿了啃馒头。如今,矿区建成行业首个‘5G+’智能综采工作面,机器人能顶‘半边天’。”


在大柳塔煤矿集控中心,记者看到,操作员只需轻按按钮,百米深井下的采煤系统便自动运行,实现“自主割煤+无人跟机+远程控制”的采煤。


智能化发展让煤矿开采效率有质的提升。韩正平说:“之前,每个单班14人,每天产煤9000吨;如今,每个单班只需8人,每天产煤1.44万吨。”


大柳塔煤矿作为神东集团13个生产矿井之一,其智能化矿井建设只是一个缩影。


40多年变革,神东集团建成我国首个2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采掘机械化率100%,资源回采率80%以上。


9月21日,记者航拍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一角(资料照片)


“2023年,我们实现煤炭生产1.93亿吨,创造了18项生产、外运纪录。”神东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存飞介绍。


在神东集团党建文化展厅,一幅幅照片展示着我国煤炭企业40多年来的绿色发展历程。


“神东集团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发挥出‘全国煤炭看神东’的良好示范效应。”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宏说。



变废为宝


开拓矿区废水回用新路径

煤矿开采伴生的大量废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


在神东集团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方杰揭示废水变宝的秘诀——煤矿地下水库技术。




“我们通过利用超大工作面开采后留下的采空区,转移、储存岩层渗水和井下开采产生的污水,建设相对应的水处理和抽采利用工程,对矿井水进行高效利用。”方杰介绍,依托该技术,神东集团建成世界首个井工煤矿分布式地下水库群和世界首座露天煤矿地下水库。


位于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蒙晋地区,探明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水资源不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9%。多年来,如何用“活”矿井水成为煤炭企业的考题。


“通过该技术,神东集团构建了一个涵盖地表与地下的立体化绿色矿山建设体系。这一体系非常值得推广。”参观完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说。


截至目前,神东集团已建立35座煤矿地下水库,年供水量约7000万立方米,为矿区生产、生态灌溉以及周边城镇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并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工业副产品,矿井水利用率95%以上,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逐“绿”而行,神东集团还在不断探索新路子。


节能——保德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项目被列为国家首批示范项目,年均减碳35万吨;减排——建成8套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淘汰落后设备792台(套);复用——推进补连塔煤矿煤矸石土地复垦试验示范项目建设……



以绿生金


采煤沉陷区焕发新活力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的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曾是采煤沉陷区,早期植被覆盖率仅为3%,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与治理区。


如今,从远处望去,初冬的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依然被绿色覆盖。


“1988年,我第一次来大柳塔煤矿时,这里植被稀疏、交通不便,如今已变成了鸟语花香的‘绿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感慨。



如何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双翼齐飞”?


“我们探索形成‘三期三圈’生态防治模式,通过采前防治、采中控制、采后修复,构建外围防护圈、周边绿化圈、中心美化圈。”神东集团生态环境管理中心主任王义“揭秘”:以哈拉沟煤矿72平方公里井田及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为基础,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沙棘经济林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矿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治理。


如今,采煤沉陷区“蝶变”为绿地和良田——矿区植被覆盖率提高至64%,植物多样性从16种增加到134种,“4万亩生态治理+50万千瓦光伏发电+1万亩牧草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年发电约10亿千瓦时。


依托矿井水处理建设滑雪、滑冰场,依托农田复垦建设果蔬采摘、烧烤区,依托生态治理建设万米健身步道、森林氧吧……每年,约有5万人次游客来哈拉沟“打卡”。


2024年9月,哈拉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入选《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共治典型案例(2024)》。


从“煤海”到“绿海”,神东13矿14井全部建成绿色矿山。


“神东的绿色发展走在了国际前沿,让我们感受到了全国煤矿绿色发展的‘浪潮’。如今,越来越多煤矿建成绿色矿山,真正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王国法说。

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编辑 谢婷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


榆林日报
榆林日报公众微信是权威、主流、新鲜的本地新闻的发布平台和优质生活资讯的服务平台。这里推送当天榆林重要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开展网络互动交流,畅享移动生活服务新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