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教授「新型养老观」颠覆常规:不指望子女,也不去养老院,确实是条路…
文摘
2024-11-22 19:33
上海
她叫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是令整个日本害怕的女人,她坚持不去医院与养老院,也无需远房亲戚围拢病榻,自由自在地居家临终,在最熟悉的地方向世界告别。在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里,与子女一起其乐融融、儿孙绕膝,是最幸福的事情。而上野千鹤子的观点是:称心如意的老年生活,需要三个条件:虽然颠覆传统,但是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正在印证这个事实。这位吉林的老人72岁,事业单位退休,每个月可以拿到6000元的退休金。他65岁那年,女儿生了二胎,请他过来帮忙带孩子,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一开始,女婿每个月都会给他3000块的伙食费,后来慢慢的不是忘了,就是少给。
紧接着,孙女的学费、培训班费用等等,都是老人负担,小两口甚至还教唆女儿管姥爷要钱。更过分的,女婿想换车,想换房,想装修,都让老人赞助。就像上野千鹤子说的,“离子女越近,老人的烦恼度越高”。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很多老人宁愿守在农村,也不愿进城和子女同住。小林是一家大公司的白领,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后,就想把父母接来身边,父母欣然同意。等到了小林住的地方安顿下来以后,他们发现一切都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儿子每天早出晚归,下班的时候他们已经睡了,作息时间、生活习惯都不一样。他们想出去转转,邻居们又谁都不认识,习惯说方言的他们也融入不了这座城市,日子久了,生活越来越无趣。最后他们提出来还是回农村吧,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老伙伴,自在很多。撒贝宁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说,他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曾经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到过北京。
但是因为他很忙,很少有时间回家和父母相处。而父母离开熟悉的环境,到了节奏很快的大城市,也觉得无所适从。在上野千鹤子看来,养老院的氛围不是她喜欢的,表面上看来会让人处于群体生活中,但实际上各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会让老人陷入焦虑。同时,养老院不断地“送走这位送走那位”,也会影响在生者的心情。她甚至坦言,“老人一天24小时的生活起居都在那里面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当然,养老机构是允许你外出的,但是要在工作人员的监管下外出,连回家和家人过个夜也要获得许可才行。”我们知道,养老机构的种类多种多样,价格也有高有低,想要有更自由、高质量的服务,并不是没有,而是普通百姓消费不起。
曾经有博主分享了一位广州老人的真实经历,年轻时候离婚之后,就没再婚,也没有孩子。 然而去年,老人突然脑梗,无法下床。他选择了广州一家“顶级养老院”,他将广州的房子卖掉,加上手头上的存款,一次性付清了养老院所有的费用,差不多400万。这里有独立的房间,每个人都配备专门的护工和医生,加上定期做康复训练,平均一个月最少要8万起步。按常理说,这样的条件,总该安稳度过晚年了吧,可没想到,他只在养老院待了两个月,就去世了。 后来才知道,因为得知老人无儿无女,护工知道他没靠山,便对他态度极其恶劣。纸尿裤不得不换的时候才更换;擦身子时总被嫌弃,骂骂咧咧糊弄了事;整天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等人来喂水喂饭……老人只是身体不便,可脑子是十分清醒的。 他说:感觉没有活头了,即使努力活着,也没有牵挂,他不想再熬了。真正的体验,不在于设施多贵多完善,而在于提供服务的人。今年2月,辽宁大连,发生一起令人发指的虐老事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七旬老人,在一家养老院,遭护工殴打致眼球破裂,惨不忍睹。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建议严查养老服务中虐老欺老行为,其中提到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防止虐待老人事件的发生,一定要完善法律法规,如果发生了养老院虐待事件,要利用法律进行裁决,起到震慑作用。借助社区力量养老值得推广,大家既能够在熟悉的环境养老、还能得到好的照护——这是良性循环。“年满40岁的居民都要加入护理保险并缴纳保费,保费一般不到居民年收入的3%,当参保人到了晚年通过“需护理”等级认定后,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服务。需护理老人有自己的护理援助专员,一周中至少上门两次,生病时也会有医生、护士上门服务,产生的费用只需自付10%—30%。”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快速加深,日本的现在,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根据北京市民政局消息,目前北京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不到1%。“我们确定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层面,建设146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等服务。”说到这里,看到了老有所养的希望,如果社区可以为我们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我们老人就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体面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