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涪陵816工程登上央视《工业遗迹创新创业盛典》

文化   2024-11-30 21:30   重庆  

11月28日晚9点58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首届“工业遗迹创新创意盛典”
央视财经频道播出
涪陵816工程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次盛典上,重庆涪陵816工程景区总经理郑志宏分享了数万名建设者先后来到涪陵投身于绝密工程建设,严守党的秘密的故事。随后,盛典运用文艺元素增加节目感染力,情景话剧《金子山下的回响》邀请人艺团队打造,故事背景源自重庆涪陵816工程遗址——一座鲜为人知、从未启用的中国“核备份”。感人至深的话剧演出让很多观众热泪盈眶,结尾处816工程的亲历者登台高喊“战友们!敬礼!”,将盛典氛围推向高潮。


涪陵816工程

  来自天南地北的6万人汇集涪陵白涛,投身于绝密工程建设,这里一度从地图上被抹去。茫茫大山中、滚滚乌江畔,建设者们挖山凿石,从1966年奋战至1984年,直到工程因国家战略调整停建。2002年该工程解密,外界才知道他们建设的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


 

“6万人守住一个秘密,时间长达36年,这是除工程建设本身外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也是工程建设者们严守党性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生动缩影。”今年83岁的许双诚曾任816厂厂医院副院长、行政处处长。他表示,参与工程建设,自己有幸见证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两个奇迹——挖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守住了一个国家级绝密。

  

隐藏在大山里的国家秘密


  816工程是当时的重点国防工程,所在地从地图上被抹去,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须经严格政审,参建人员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保密教育,退伍时还被要求终身保密。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党中央作出进行“三线建设”重大决策。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当年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靠山、分散、隐蔽”是项目选址的重要标准。白涛毗邻乌江、背靠武陵山,山高林密,地质稳定,成为专家眼中的“黄金宝地”。


  “国家一声令下,大家立刻收好行装奔赴深山。”许双诚说,作为放射科医生,自己从大西北的甘肃被抽调过来,乘火车一路过黄河、跨长江、到重庆,直到运输船最终在乌江边停下。1966年起,数万青年像许双诚一样从天南地北汇聚至此,开始了挖山凿石、架桥铺路的大会战。高峰期,工程建设现场汇集了6万名工程兵、核工业专家和支援人员。

 

1969年投身到816工程建设的潘开太老人,说起当时的艰苦条件,仍然记忆犹新:“前后来了数万人,哪有那么多房子住?我们最初住的是废弃仓库,一到晚上,四面透风。更多战士只能用牛毛毡等材料搭棚子住,后来才逐步搭起临建房。”


  尽管生活艰苦,但潘开太和大家一样斗志昂扬——能参加国家绝密的核事业,是何等的信任与幸运。在这样的条件下,数万名建设者先后来到这里参与工程建设。


 

随着国际形势缓和以及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1984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此时,土建工程已完成85%。历时18年,建设者们在深山中挖出了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有人测算,如果将开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筑起1500公里长。


  重庆4513信箱和四川涪陵55信箱


  6万人、36年、国家绝密工程,如何做到不失密?


  在816,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许双诚说,工程启动后,当即成为“军事禁区”,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还先后迁走了400多户居民。建设者们进厂第一课就是保密课。



  选址白涛后,816所有对外联系,只有重庆4513信箱(816厂)和四川涪陵55信箱(8342工程兵部队)。参建者的家人不知道亲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一看地址,还以为是在大城市。数十年后,当他们来到这里时,才知道这些信箱的真实地址竟在距重庆火车站近200公里的山沟里。


  “从小生活在涪陵,包括我的家人在内,始终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直到解密。”邓小芳说,作为一名讲解员,自己在学习和交流中,了解到更多建设者们的保密故事,并一次次向游客讲述——


  按照保密要求,建设各单位分区施工,相互间也不准串岗,不准互相打听,建设者不清楚自己施工作业的最终目的,更没人私下打听。来自湖南的范氏兄弟,弟弟参加工程兵分到816工程,哥哥任816厂技术人员。因保密纪律,参与工程建设的兄弟俩竟然互不知道,三四年没见面。直到有一天,两人在白涛街上意外相遇,相拥而泣。


  816是什么?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去干什么?不知道;家人有疑问,无可奉告——严守党和国家秘密的纪律意识,成为816工程6万名建设者和参与者的真实写照。


  

工程兵官兵转业退伍时,档案里都有一张“知密卡片”,要求终身保密。所有参建人员在回归正常生活后,都默默为党和国家保守秘密。解密时,大部分建设者已进入古稀之年,这时候,大家才了解当年自己为之流血流汗的工程是什么。


  时至今日,不少816建设者也不愿谈及当年所涉及的“秘密”。一位名叫韩志平的老人,几年前接受采访时已重病在身,连认人都困难,但听说记者要了解816工程建设情况,神经一下紧张起来:“这是党和国家的机密。我无权告诉你。我没有接到通知。”


来源:涪陵发布

涪陵有点角
涪陵网事旗下品牌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