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九世同居坊历史渊源
(二)
在走访陈氏后裔陈昌林先生时,关于陈家先祖择善而居一事,陈先生如是说:
陈氏一门在陈家山上,尊老爱幼,婆媳和睦,兄友弟恭,夫唱妇随,妯娌相让,钟鸣鼎食,秩序井然,一派祥和。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第六代祖陈天道。
陈昌林先生的讲述,虽有很大的传奇色彩,但从中依然可以了解当年陈家先祖为何钟情陈家山的一些信息。
其一,陈廷汉乃上里陈氏始迁祖,虽然他只有一个儿子,但他却目光远大。作为江州陈氏在雅安的第一代移民,他开始为后世子孙筹谋。因此他平日的走走看看,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有很大的目的性。那就是要选择一个更利于未来陈氏繁衍生息及家族的茶农贸易发展的居住地。
其二,与其说陈廷汉略懂风水,不如说陈廷汉看重的是陈家山连通五甲口与名山两地的重要地理位置。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甲口被纳入川藏茶贸体系证明了陈廷汉独到的眼光。
其三,这段家族传奇在上里乡间流传甚广。应该说这是陈廷汉智慧和独特的治家本领的真实反映。可以试想一下,举家迁徙,就是放到现在,也不是一件小事。没有一定的眼光与魄力,即使是家庭成员,也很容易意见相悖。因此,编出一段家族传奇,将自己的意志说成是祖先的昭示,说服家庭成员,迁居之事似乎就变得相对容易。
陈廷汉家庭的成功迁居为未来陈家山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家族的茶叶贸易和农作物的销路。六代祖陈天道从陈家山迁居罗城,娶妻刘氏。夫妻二人恩爱和睦,育有世瓒、世业二子。后长子世瓒一脉复迁陈家湾,次子陈世业一脉则定居罗城。六代祖陈天道乃定居罗城(今上里镇)陈氏一脉之始祖。
次子陈世业居罗城,娶妻杨氏。共育四子,按长幼曰:永皓、永晖、永旸、永昭。陈世业虽幼勤诗书,但终因簧宫棘围,未能科举入仕。继而一心一意经营家族茶农贸易。因其为人敦厚质朴,节俭操持,终为后世子孙谋下不菲家业。陈世业晚年之时,由长子陈永皓承继家业。为担起家族重任,陈永皓起早贪黑,不畏辛劳,尽心竭力光大家业。
尔后,父兄先后亡故,陈氏一脉由次子陈永晖接掌。
陈永晖,字荣龙,曾入太学,是陈氏最有学问之人。坊上颂词称其为“当世之伟人、国子林中第一仙”。
在陈家三世姻好上里韩氏子弟韩昭所撰的《太学翁陈公》颂词中说:(公)始则贸易而屡中,继则持家而阀阅”。即指陈永晖先时在家族茶农贸易事业中就颇有建树。父兄殁后,代而执掌家业,始终铭记父兄重托,为合族兴旺殚精竭虑,使陈氏家族获得长足发展。
他恪守先祖治家理念,公而忘私,励精图治。同时更为子孙“诒谋尽善”,以期陈氏一门能“学而优则仕”,改换门庭。牌坊上的楹联“绍啓光前业,诒谋裕浚昆”,正是对陈永晖一生功绩恰如其分地总结。
而坊上“三元及第”浮雕图案,也正是陈永晖渴望家族子侄能脱离农商阶层,进而入仕为官,光耀门楣的思想表达。
因此陈永晖十分重视对子侄的教育,将其一一送入县学堂,希望众子侄能以先贤为范,成为道德高尚、学业精进之人。在陈永晖的悉心栽培下,陈氏子孙茁壮成长。从镌刻于坊北面陈世业一脉家谱中,陈氏“虞”字辈有多人成为秀才,其中第九代陈殿旸即为道光己酉年(1849)武举人。
在治家方面,陈永晖有“德意滂沱之胸襟”,又能恪守北齐张公艺及先祖陈竞的“忍而能公”治家良方,且具“经文纬武之能”,虽陈氏“子姓弥众”,却合族“仁让倍笃”。在陈永晖的治理与教化下,陈氏族人皆知“创业之匪易,守成之艰难”,因而于“经费多拮据”时,合族上下能以“勤俭为志”。彼时,陈氏族人皆以“忠孝”传家,恪守“尊卑名分”之位秩。合族上下“皆去私心、和气致祥”,即使偶有睚眦,也能在陈永晖持中守正的调停下,使“词讼不入于公庭”。
经过陈氏父兄的励精图治,至陈永晖时“家中约计百有余口”,合族上下同食同居,颇有北齐张公艺家族之风范。此时上里陈姓自始祖陈廷汉以来,实现了在四川的“九世同居”之大业。
嘉庆六年(1801年),陈永晖享60寿数而溘然仙逝。当此“九世同居”坊落成之时,在远近亲友竞相祝贺声中,西川孙士毅总督及四川兵备建南道正四品道员徐长发亲题的“覃恩启后”与“蔚秀名山”贺匾也在气势恢宏的牌坊主楼赫然亮相。此时,朝廷威仪尽显于上里陈家山一隅,陈氏宏大的家族气派也昭然于斯。
往事已成云烟,一个神话般的大家庭从此在陈家山离散。
往 期 推 荐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