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五大枢纽”
围绕打造快速通达的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漳汕高铁、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沈海高速龙海至诏安段扩容工程等项目。
围绕打造安全可靠的能源枢纽,加快推进漳州核电、云霄抽蓄、华安抽蓄、集中式光伏电站等项目,构建辐射粤、赣、浙、台的电网枢纽网络。
围绕打造集聚发展的产业枢纽,壮大“三头六臂”产业,加快推进龙海“零碳”产业园、诏安湾产业园等项目。
围绕打造高效顺畅的物流枢纽,推进古雷疏港高速等疏港通道项目,加快建设漳龙物流园、招银港物流园、古雷石化物流园等六大综合物流枢纽。
围绕打造多元交织的文化融合枢纽,深入实施闽南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着力建设文化名城
在持续建设田园都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打造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明“五张名片”,努力提升漳州文化影响力。
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推进“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月港海丝遗址保护与申遗,加强“非世遗”土楼活化利用,做好圣杯屿沉船水下考古挖掘。
发挥漳州古城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域的功能作用,精细化更新空间、产业、环境,创建非遗特色街区,让千年古城焕发更大生机活力。
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守住历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做好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擦亮漳州红色文化标识。
做强中心城区
主动融入厦漳泉都市圈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合作、交通互联、民生共建项目,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提速西湖片区、高新区“三大片区”等开发建设,高水平打造建元中央活力区,一体谋划“一江两岸”,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开展54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9个居住小区供水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做好燃气、排水等地下管网普查和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强化城区排涝设施、江河湖库水系联排联调机制,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漳州样板”,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实施100个城市精细化管理“金点子”,优化公交线网,打通21条“断头路”,建设3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增设一批风雨连廊等“城市家具”,办好群众有感的“城市小事”。
关切“一老一幼”民生需求
加快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养资源整合,建成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00个,新增城市餐厅和幸福食堂70个以上,让群众享有就近就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
优化促进生育政策,健全普惠托幼服务体系,加快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4.5个。
坚持“生态性、节地性、公益性”原则,推进生命公园“应建尽建”。
全心全意守护人民健康
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23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千人均床位数达到6.17张。
持续对接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北京协和医院(漳州)国际医疗中心落地,促进三级公立医院向“专精特高”发展。
均衡布局医疗资源,建强市医院、漳浦县医院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第四医院扩建项目前期工作。
深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站全覆盖,为老百姓提供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健康服务。
新增学位6000个以上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86个教育项目,新增学位6000个以上。
关注各学段学龄人口依次达峰时间节点,优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安排和资金资源投入。
实施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孵化”工程、县(区)一中振兴工程、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读好书。
落实尊师惠师举措,实施“名师带徒青蓝工程”,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关心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加强控辍保学,建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
支持高职院校“创本”,推动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铁的决心治污控污
导报记者 赖雅红 林敬言 文/图
监制|指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