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寒凉的空气里,人的意志也愈发薄弱起来,那些直白热烈且充满能量的油炸食物,冒着油光,散发着炽热的香气,让人毫无抵抗力。
人在江湖,身不“油”己,来!带你云品尝运城那些让人停不下来的“热量炸弹”。
油炸碳水,人类的快乐之源。当金黄诱人的油脂与碳水混合,足以撑起油炸美食的半边天。
稷山麻花,在运城麻花的大家庭里,占据半壁江山,它不仅是美味的日常零食,更是逢年过节的必备待客美味。
如果你恰巧路过油炸麻花的摊位,空气中飘着的诱人香气会让你走不动道儿,现场来一根尝尝,一口咬下去,酥、香、脆,给你简单又直接的快乐。
稷山麻花历史源远流长,味道过硬,经济实惠,流传至今,与后稷故里这片沃土是分不开的。
传说舜禹时期,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播下中国农耕文明的第一粒种子,稷山面食相伴而生。后作为宫廷食品的麻花,被清朝一位商人带回家乡运城,并经过不断改进技术制作,稷山麻花流传至今。
那么运城麻花界的另外半壁江山,谁撑着?
答案是永济虞乡酵面软麻花。
看名字就知道,虞乡酵面软麻花与稷山麻花是两个概念,如果说稷山麻花追求金黄酥脆,那永济虞乡酵面软麻花则追求软,韧,有嚼劲。
虞乡麻花,以传统手工酵子发面,加入椒叶等配料油炸而成。
制作过程中,一人负责搓麻花,一人负责站在锅边,将搓好的麻花扔进滚开的油锅,大约三分钟后,油锅中翻滚的麻花变得金黄,随即捞出。
刚出锅的虞乡麻花,充满“锅气”,顾不上烫嘴,一口咬下去,外酥里软,嚼劲儿十足。
你知道饼对运城人有多重要吗?从早起的闻喜葱花饼夹煎蛋,到深夜的稷山油酥饼夹卤肉,一天24小时,运城人的胃时刻为饼待命。
而运城人,将吃饼精神发扬光大,在油饼的制作过程中,加入椒叶,将这一油炸碳水的味道推向新高度。
刚出锅的油饼金黄松脆,微微膨起,冒着热气,迫不及待抓起一个送进口中,椒叶的香气在口中四溢,再嚼几下,就已是满口麦香.....
你也可以“稳重”一点,在油饼的边缘咬一个小口,然后把整个油饼的内里向外翻出,里(儿)朝外,夹满提前准备好的蒜菜就可以开吃了。
这么做是因为刚出锅的油饼表面温度较高,将油饼翻个面儿,既方便手拿不沾油,也可以让油饼像个小口袋一样,装下更多的蒜菜。
运城的油炸江湖,从咸到甜,皆可入锅油炸。每当逢年过节,有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的油糕,又开始频繁登上油锅的舞台。
运城的油糕品类丰富,有泡泡油糕,黍面油糕,红薯油糕等......
就拿芮城泡泡油糕来说,制作泡泡油糕的食材简单,只需白面、水、猪板油、砂糖即可,但制作泡泡油糕时,一人很难独立完成,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
熟练的师傅们常常是一个人包,另一个人炸,等油温合适,先包好一个下锅炸,看是否起泡,泡泡的大小、形状等是否好看。
制作完成的泡泡油糕,色泽黄亮,表面蓬松如轻纱,趁热吃,油脂和油炸脆皮在嘴里形成最原始的碰撞,妙不可言。
不同于泡泡油糕,黍面油糕主要以黄米面为原材料,用熟黄米面包裹红小豆、枣泥等馅料,捏成饼状,油炸而成。
黍面油糕软糯香甜,滋滋入味,扯开金黄松脆的外皮,内里的红枣内馅露出,丝丝香甜萦绕舌尖。
也可以在吃时撒上些许白糖,香甜软糯,嚼劲十足,把隔壁大朋友和小朋友都要馋哭了。
千万别被它的“煮”字骗了,在晋南民间,把"炸"叫作"煮",所以在闻喜煮饼的制作过程中,油炸在这其中立了大功。
将提前制作好的饼坯放入油锅,经过灵魂一炸,当饼坯浮起,呈现诱人的美拉德色系,表面出现小裂纹时即可捞出。
炸好晾凉,再将饼坯挂满糖浆,最后裹上芝麻,完成味道上的升华。
制作好的煮饼呈棕黄色,口感酥沙松软,每一口下去,嘴里都充斥着馥郁的桂花蜜香,甜蜜无比。
在运城的油炸领域,还有一员大将——蜜汁风葫芦。因其外形酷似葫芦,中间空心,吃起来有股风从里面“窜”出来,因而得名“风葫芦”。
风葫芦的制作原料朴实无华,仅仅是面粉,糖,油,鸡蛋,便能成就这一地道运城风味美食。
制作时,首先用热油和开水烫面,然后用擀面杖将面粉搅成光滑的团状;再分次打入鸡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后,用勺子挖出一个个“面球”放入六成热的油锅中。
第一遍炸好后,还需要复炸一次,这样的风葫芦才能有酥脆的口感。最后,把炸好的风葫芦均匀裹上糖浆,一份可以“拔丝”的风葫芦就做好啦!
风葫芦外表色泽金黄透亮,吃起来舌尖最先触及甜蜜的外壳,咬破外壳时,又能尝到里面的鸡蛋香,幸福感满满!
在中华美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
油炸
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滚烫的油锅里
诞生着层出不穷的炸物
支撑着美食的热烈底色
这些地道风味
如同我们炽热的生活
充满活力
来运城一定不能错过哦
- END|运城文旅 -
丨部分图片来源:运城新闻网
丨编辑:白晶
丨审核:畅丽
丨声明: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版权所有,转载请留言。本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只用于公益文化和旅游宣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条件有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