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无人机是怎么来的?我国无人机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9月2日下午,在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开展的“2024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北航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王英勋走进通州二中,带来“探索无界,创新驱动——科学家精神在航空无人机领域的翱翔”为主题的讲座,带领孩子们“飞越地平线”。
讲座现场,王英勋鼓励孩子们积极提问,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科普非常重要,很多飞行器的设计师都是从小便喜欢航模。在孩子心中厚植科学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航空航天,在这个领域就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王英勋说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北航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王英勋。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现场做实验感受气流的升力
当天下午4时许,最后一节刚下课,300多名初一年级小学生便抱着纸笔涌进了通州二中的报告厅内,王英勋开讲后,热闹的现场迅速安静下来。王英勋从公元前2000年的飞天梦想讲起,介绍了飞机的发展历史,以及飞行器在战争、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历程。
“那么重的家伙怎么飞到空中呢?这就要提到伯努里方程,即动压和静压之和等于常数。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难懂?”介绍飞行原理时,王英勋利用各种动图和实践例子为学生们解释其中的原理。他告诉孩子们,可以通过“吹小纸条”的小实验去理解这个方程式,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实验。现场顿时传来撕纸条的声音,学生们吹动手中纸条感受气流的升力作用。“升力大于飞机的重量时,飞机就飞起来了。”王英勋说道。
学生们拿出手中纸条尝试吹气。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紧接着,他介绍了飞机的相关研究以及无人飞行器的发展。王英勋介绍,除了军事方面,无人机在民用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无人机有大有小,到底有什么用呢?”王英勋举例说,无人机可以飞几十个小时、甚至几天,可以在人们难以抵达的区域飞行与勘探,此外无人机还有高隐身、高机动、长航时、大航程的特点,可以实现自主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协同化的飞行,如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赋能无人机。
王英勋告诉同学们,无人机是信息战和无人化非接触远程作战的平台,可以实时监视与侦察、评估、干扰、欺骗、直接打击;是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平台,可以应用于勘探资源、探测气象、灾难预测与控制、农业等;是航空技术基础研究的平台,用于在高超声速、新型动力、隐形隐身结构、新型航空器等先进航空技术的验证,一定程度上牵引和推动着航空技术发展。
学生们“脑洞大开”大胆提问
在讲座中,王英勋不时和孩子们互动,鼓励同学们勇敢发言,学生甚至可以冲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王英勋表示,我国的无人机前景广阔,但想让无人机变得更好需要研究者们前赴后继,不断地推动其向前发展。“地平线上的下一个奇迹,就要靠在座各位同学创造了,你们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通州二中学生上台和王英勋互动交流。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在讲座最后,王英勋鼓励同学们多提问。“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我不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得太深,会对人类生存有威胁。”一位男同学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王英勋并没有直接反驳,他用枪的发明举例,“枪能杀人,又能保护人,比如你有武器,我也有武器,我们就可以谈判,这时候武器是否可以保护人?”王英勋也表扬了这位学生,“你很勇敢,也很有见地,我非常鼓励青少年主动思考。”
对于孩子们看似脑洞大开的问题,王英勋都不会直接下结论,而是启发他们思考。王英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思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下科普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