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2024即将离我们远去。
回望这一年——
合肥向上,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高质量发展风生水起,科创浪潮强劲奔涌,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最好名片”熠熠生辉……创新和创造赋予合肥不断前行的澎湃力量。
回望这一年——
合肥向善,总有一些人或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特别是那些温暖的瞬间,已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
犹记得,在合肥街头,一次次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让我们感受到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情;犹记得,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暖心之举,给我们留下了温馨的记忆;犹记得,一幅幅激荡人心的民生画卷,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一个个感动城市、震撼心灵的记忆,让陌生人不再陌生,让个体不再渺小,它们如同点燃心灵的火把,照亮前行之路,给人满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聚火成炬,温暖全城。
温 情
温情,或来自于亲友间的关爱和体贴,或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与温暖。尤其是当你遭遇困境,陌生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时,那一刻,你会感到直达心底的温暖。
2024年,在合肥的街头巷尾,人们常常能看到那些温情的瞬间。
时间回到3月15日下午,“三少年”飞奔救人场景被定格——
在新站高新区梅冲湖路与祥和路交口,一名驾驶员因操作不当致车辆侧翻,车辆顿时冒起白烟。紧急时刻,三名背着书包、稚气未脱的少年率先狂奔而至,并与随后赶至的众人合力救出被困人员。
无数网友为此动容:“好孩子,中国好少年!”“三位男孩奋力奔跑的身影,真的太帅了。”
三名少年“救人不留名,事了拂衣去”,但他们的义举不会被埋没。共青团合肥市委为他们颁发了2024年合肥向上向善好青年证书;合肥市文明办为他们颁发了合肥市“新时代好少年”特别奖。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肥东众兴中学的万孟城、武奥星、武昊然。
飞奔救人的三位少年 任海怡 方佳伟 摄
2024年合肥温情瞬间,有庐江母女俩拾金不昧的善行。
10月7日晚上8时左右,在庐江县城商业街中心城附近,一名男子骑电动车经过时,口袋中的现金不慎掉落,被风吹散一地,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路过这里的庐江县实验中学学生曹雨萱见此情形,拉着妈妈赶紧过去,把现金一张张捡起来。外卖小哥周扬以及其他路过的市民也纷纷帮忙。
不一会,大伙将散落地面的现金归拢起来,并通过民警将1700元现金归还原主。事后,曹雨萱说:“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拾金不昧,换作其他同学,也会这么做。”网友对此的评价是:“她们把拾金不昧‘具象化’了。”
2024年合肥温情瞬间,有众人街头齐心照顾晕倒女子的大爱。
4月5日11时30分,在北京路与繁华大道交口,一名女孩突然晕倒。当时正在下班回家路上的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包河大队五中队辅警范超超见状,及时将其扶至路边。
路过的市民纷纷停下脚步。一名白衣女士从路对面跑过来,将晕倒女子抱在怀里,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按摩其手部和背部等,减轻她的痛苦;一名外卖小哥赶紧刹车,递来了一根香蕉;一名骑着共享单车的小姑娘递过来一个面包和刚买的糖果……在众人的照顾下,因低血糖而晕倒的女孩意识逐渐恢复。
这样的温情瞬间,一年来还有很多。它们或许只是短暂的瞬间,却足以折射出合肥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温情。
温 馨
合肥这座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有人说,科创是她最靓的招牌;有人说,巢湖是她最好的名片。不止这些,越来越多的人还感受到了她的温馨。
在青年学子眼里,温馨体现在一次次“合肥请您来”的邀请中。
这些年,青年学子与青春之城共同成长,上演最好的“双向奔赴”。对青年学子,合肥以一个“请”字,端出满满诚意。
1月18日,农历腊八节,2024年首场“合肥请您来”高校毕业生现场对接会如期举行。从对接会的一个个细节便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用心:组织106家重点单位,提供了5000余个优质岗位;现场设置七大功能区,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参加活动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交通费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体验合肥文旅等优惠政策。更为暖心的是,现场特意准备了腊八粥、春联等小礼物,让毕业生们备感温馨。
截至11月18日,合肥已举办十九期高校毕业生对接会,近2000家(次)参会企业提供岗位9.8万余个(次),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通过“合肥请您来”这个平台,了解合肥,牵手合肥,开启新的人生之旅。
“合肥请您来”人才对接会现场 李康佳 摄
在市民眼里,温馨体现在一项项超越期待的行动中。
12月10日下午,轨道交通4号线柳树塘站内,值班站长吴梦晨在例行巡视时,发现一个小男孩正趴在站厅的地板砖上写作业。吴梦晨连忙通过无线电呼叫其他工作人员搬来桌椅,并为孩子准备了热水,让他在此安心等待家人。网民留言感慨:“很小的一个举动,让人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百年好合到合肥。今年1月20日,装扮一新的520路“幸福巴士”在合肥骆岗公园首发。10对新人、情侣、夫妻受邀乘车向着幸福出发。5月20日,合肥公交集团正式开通520幸福巴士专线,行经路线涵盖了骆岗公园、爱情隧道、翡翠湖公园、幸福坝地铁站等“浪漫地标”。网友好评如潮:“合肥,你是懂浪漫的!”
2024年1月20日上午,装扮一新的520路“幸福巴士”首次从合肥骆岗公园开出。 张正朋 摄
在普通劳动者眼里,温馨体现在一次次浸润人心的关爱中。
近期,一些细心的合肥市民会发现,街头摆放了金属制作的长凳子。这些其貌不扬的长凳子实则是工具箱,里面不仅可以存放扫帚、簸箕、雨衣、抹布等环卫专用工具,还能临时放置水杯、毛巾等随身小件物品。同时,这些工具箱也为市民提供了歇脚的地方,可谓一举多得。小小举措,凸显了对一线劳动者的关爱。
以心暖“新”,关爱新就业群体。位于庐阳区的海棠花园小区,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快递小哥的暖心举措。比如,小区里设置了“歇歇脚”空间,可以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歇脚、如厕等暖心服务。针对快递小哥们就餐等问题,小区内的社区食堂几乎全天候营业……海棠花园是“快递友好社区”的示范典型。据了解,全市计划打造500余处“快递友好社区”,共建幸福、美好之城。
这就是合肥,为无数追逐梦想的人提供了暖暖的归属感。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不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来肥游客,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更多人也因此爱上“近者悦,远者来”的合肥。
温 暖
时值寒冬,合肥的街头依然五彩斑斓,或黄绿相交,或金红交错,处处是“限定版”的美景。
这些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合肥还有一幅更优美的画卷即将绘就,那就是一年一更新、一年比一年美的“民生画卷”。
这张民生画卷里,“一老一幼”成为最深的牵挂。
位于滨湖新区的天山公园,紧邻启明星幼儿园和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在公园更新改造中,临近校园区域增设公园出入口,设置家长等候区,增加公厕厕位、无障碍通道等配套设施。近期,天山公园更新改造项目入选全国可复制经验清单。
如今的合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中小学周边配备了“三件套”,接送孩子的老人有了可以休憩的地方,幼儿放学有了快乐玩耍的去处。
呵护“一老一幼”,托举“朝夕美好”。
家住蜀山区井岗镇十里店社区的79岁老人黄有财,几乎每天都会到社区老年食堂打包饭菜。“菜品多,口味好,有营养,离家不远,还能出门活动活动。”遇到雨雪高温天气,社区小管家还会来到食堂,精心挑选荤素搭配、清淡软烂的菜品,打包好给老人送去,十分贴心。
快递外卖配送员在工会驿站休息 赵明 摄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是首个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地方立法的城市。目前,全市共建成并运营老年食堂(助餐点)851个。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社区老年食堂里尽享幸福“食”光。
这张民生画卷里,“住有所居”托起“稳稳的幸福”。
今年3月,合肥高新区推出391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公寓,精装交付拎包即可入住。园区的云南白药集团医疗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参观后,立即预订了10间房源。
保障性租赁住房持续上新,为幸福安居加码。国庆假期后,由合肥市建投集团持有、合肥安居集团打造的承寓·萃语云筑社区、承寓·星澜湾社区正式开租,供应近7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合肥安居集团已筹集住房租赁项目84个,筹集房源3.4万套、4.9万间,在运营住房租赁项目33个,在运营房源约1.7万套、2.4万间……
这张民生画卷里,群众笑脸成为最美的风景。
清晨5时30分,73岁的长丰县吴山镇菜农胡良法便挑着一担新鲜蔬菜,早早等候在合淮路上的“林业科技园”公交站。几乎每天,他都会一路辗转到此换乘一趟免费的“专线”,进城卖菜。
菜农乘坐300路公交车前往合肥卖菜 李福凯 摄
胡良法搭乘的“专线”是去年8月合肥市开通的300路“助农专线”。有了这条“专线”,当地菜农可以将蔬菜送进城市卖个好价钱,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条专线也被菜农们亲切地称为“扁担公交”。
无独有偶,在巢湖市,也有一条“卖菜公交”,那就是19路公交车。16公里、34个站点,一头连着菜地,一头连着城里的早市。当地菜农每天一大早就在站点排队等候,手里拄着扁担,脚边放着篮子和编织袋,里面装着刚刚采摘的新鲜果蔬,赶着在早市上卖个好价钱。2021年以来,19路公交车服务菜农超3万人次。
城市公交,“装得下公文包,容得下扁担箩筐。”网友对此纷纷点赞。
打开这张民生画卷,我们还会看到一组“热辣滚烫”的数据:今年以来,我市结合群众所需所盼,统筹安排55亿元财政资金,落实50项民生实事。截至11月底,10大类39项民生实事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这就是合肥,城市建设的繁荣与居民生活的和谐在这里相得益彰。
新时代的合肥,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不仅始终丰富发展的维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
一桩桩凡人善举、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真情瞬间,汇聚成这座城市的“大城小爱”。那些充满温情、温馨、温暖的时刻,让舒适的“合肥温度”触手可及。
涵养城市“气质”,让城市更有温度。即将到来的2025年,这些温情、温馨、温暖,或许在转角之处就会不期而至。
阅读更多
你好,12月!
来源:合肥日报
审核:魏俊杰
责编:杨佳佳 徐程遥
校对:李婧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