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26 - 奥廖尔战役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冷热防务长期招募(兼职)成熟作者、写手,要求熟知军事史和军事知识,在公众号或其他媒体发表过文章者优先。具体事宜请联系小编微信potereio。
很多军迷会认为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的转折点,而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军并没有改变进攻态势。德军真正由攻转守是接下来的库尔斯克会战。由于库尔斯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此后德军很难在东线组织起像样的进攻。
库尔斯克会战是库尔斯克战役以及奥廖尔战役、鲁缅采夫战役等配套战役共同组成的。但与很多人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刚刚由守转攻的苏军在奥廖尔战役中并没有那么摧枯拉朽,在1943年7月的奥廖尔战役中苏军被德军打得怀疑人生,伤亡达到了42万人,远高于德军的8.6万人。但战争就是这么神奇,德军各方面都占优就是无法获得胜利。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军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到了柏林战役苏军才算是在战损比上占优。那么,德国究竟输在哪里呢?奥廖尔战役就是此后德军的一个缩影。
奥廖尔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面是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一线,北面是首都莫斯科,西面可直达基辅。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控制了整个南方战线的主动权。朱可夫和曼斯坦因都把目光投到了奥廖尔这里。
从德国方面来看,连续的失败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曼斯坦因把库尔斯克突出部作为扭转战争的关键,投入了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两大精锐。曼斯坦因认为此时苏军人力短缺,只要消灭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就能让形势逆转。而战役爆发后,朱可夫也跟曼斯坦因有一样的想法。认为如果消灭进入突出部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那整个东线将再无战事。
曼斯坦因
为了让战争准备更充分一些,希特勒特地给了德军两个月的时间把大杀器“虎式坦克”调到了前线。这两个月也让奥廖尔守军有了一些喘息时间。经历了库尔斯克战役后,很多苏军士兵受伤,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进行治疗。
在战争一开始苏军就面临极大的压力,指挥官巴浦洛夫要面对莫德尔中央集团军群一波一波的钢铁洪流。苏军依靠反坦克装备与壕沟不停地与德军在阵地拉锯,然后依靠短促反击为后面防线争取准备时间。德军的4个装甲师已经把苏军防线打穿,巴浦洛夫已经相当绝望,但是苏军的大纵深防御起了作用。德军的进攻仅仅持续了5天就因为伤亡过大不得不转入防御。
虎式坦克
这个时候该轮到苏军出手了。60万德军被困在了奥廖尔突出部,朱可夫调集了130万大军和3000多辆坦克组织反击。这一次2000多架苏联飞机掌控了制空权。
但苏军的反攻并不顺利。7月12日第一天的战斗德军就给了苏军一个下马威。第4方面军700多辆坦克在88mm高炮的打击下伤亡惨重,上百辆坦克退出了战斗。到了7月14日,德军45辆坦克歼击车给了苏军迎头一棒,以战损2辆的损失消灭了120辆苏军坦克。7月15日的战斗仍然惨烈,德军的虎式坦克进行了单方面的屠杀,甚至出现炮弹打光撤到后方的情况。2辆虎式坦克可以消灭30多辆T34坦克。
苏联伊尔-2对地攻击机轰炸德军
从7月5日到7月14日德军不断杀伤苏军,由于巨大的伤亡苏军各级指挥官对这场战役还要不要继续下去已经开始犹豫起来。到了7月16日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苏军倾斜。由于中央方面军加入战斗,德军的防御终于撑不住了,多处战线已经被苏军装甲部队打穿。莫德尔从后面又调来了7个装甲师填线,算是稳住了战线。莫德尔不想重蹈斯大林格勒的覆辙要求撤出奥廖尔地区。但希特勒要求德军继续坚守,因为戈林已经许诺会夺回制空权。
7月2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又一个集团军加入战斗,德军面对的是无穷无尽的苏军进攻。7月21日,墨索里尼救了莫德尔。由于墨索里尼突然被推翻下台,莫德尔找到了一个撤退的“借口”。由于意大利处在地中海沿岸,如果失去意大利将让欧洲腹地暴露在盟军面前。莫德尔以保卫意大利的名义撤出了奥廖尔地区。
莫德尔
苏军在奥廖尔乃至整个库尔斯克会战前后打出了非常难看的交换比,与军队素质大幅度下降有直接关系。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军无论是坦克性能还是军队素质都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但由于对德军闪电战战法的不适应,导致大量精锐和重装备被消灭。到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苏军在前线损失超过300万,希特勒一度认为斯大林已经没有足够力量防御莫斯科。
所以,1943年苏军反攻初期,他的技战术水平和装备质量与德军有着明显差距。德军的“动物园”坦克都已经装备了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其杀伤效率都强于T34主战坦克。另外,苏军坦克在此时面临了打不过又防不住的尴尬。虎式坦克的前装甲厚度达到100mm,这让苏军的主炮毫无办法。
虎式坦克
如果说在防御的时候苏军还能利用反坦克手段与德军抗衡,那在平原进攻的时候苏军坦克手们就只能靠自己的主炮与德军硬碰硬了。另外,T34的装甲根本防不住德军的穿甲弹。
在之前的库尔斯克战役里,德军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谁先手谁吃亏。在库尔斯克战役里,德军的进攻遇到了苏军漫天的直射曲射火炮的攻击以及遍布整个防线的地雷。德军在苏军坚硬工事里不断消耗,等到德军进攻锐气丧失后,苏军集结装甲力量的反攻才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
虎式坦克
而且,苏联的地形也帮助了他们。苏联到处泥沼和洼地,让笨重的德国坦克行动迟缓,成为了苏军反坦克手们最喜欢的靶子。其实这套战术一直被俄罗斯人运用。比如在俄乌冲突的巴赫穆特战役里,俄罗斯由于开战准备不足,在巴赫穆特战役进入攻坚阶段时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投入战斗。瓦格纳军团就是大量使用马拉农场战术。每次遇到乌军反攻阵地后就边打边撤退不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等到乌军无力反攻时就是瓦格纳军团发起战略性进攻的时候。
最后,苏军由于前两年的战争失败,各级指挥官对德军的进攻能力非常恐惧。每次德军才突破第一层防御时就调上预备队进行反攻。过早地投入预备队让这些生力军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然而,这些难看的交换比却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决定两个国家战争走向的是国家的战争能力,这里面包括能够动员的人口、工业能力和高层决策能力。德国由于几乎占领了欧洲,这让他们必须分兵驻守各地防止叛乱。
T-34坦克
另外,德国与苏联的国情有着显著不同。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整个国家机器的治理深入基层,在动员力上几乎能达到100%。但德国纳粹党上台本身是为了给德国人民更好的生活,所以希特勒政府必须保持德国国内一定的生活水平,这就让希特勒不能全力动员自己本国兵员。
在工业能力上面,苏联与德国都是工业国,但苏联可以依靠制度优势极大发挥工业生产能力,德国这一边的工业潜力明显跟不上。光是这两项的不足,就让德国无法跟苏联拼消耗。而苏联的最高决策层又不是法国这样的投降派。
苏联坦克工厂
经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在时间赛跑中已经慢慢落入下风。奥廖尔战役虽然德军没有被包饺子吃掉,但损失了中央集团军大量老兵。第9集团军的伤亡达到了30%,这些损失对于德国是不可修复的。此后,德军彻底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这也宣告了纳粹德国进入慢性死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