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TH,也就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宣布要对中国学生进行额外的审查,实际上基本等于STEM专业不再招收中国学生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留学圈炸开了锅。
要知道,ETH可是欧洲大陆的理工科顶尖学府,QS世界大学排名常年稳居前十,与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帝国理工并称世界四大理工学院。
现在倒好,这四大金刚,只要你是中国籍,理工科背景,基本就与他们无缘了。
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这几年,清北的留学率一直在下降,归国率却在上升。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5.3%,而到了202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了6.9%。
很多人以为是学生们“爱国”了,主动选择回国发展。其实呢?哪有那么多“主动”,还不是因为“被动”?出不去,或者出去之后待不下去,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来。
我认识一个孩子,叫小宇(化名),从小就对物理特别感兴趣,高中时就拿了好几个全国物理竞赛的奖项,梦想就是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
他为了这个梦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托福也考了接近满分。
可是,当他满怀希望地递交申请时,却收到了拒信。理由很模糊,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因为他的国籍。
小宇的父母为了支持他的梦想,曾经考虑过投资移民,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时机。
现在,小宇只能选择去香港读大学,虽然香港的高校也很优秀,但终究不是他最初的梦想。
想想几年前,多少学生挤破头都想进这些顶尖学府,如今却连申请的机会都被剥夺了。这条路,越来越窄了。
IIE的数据显示,2021-2022学年,在美国高校就读的中国学生数量为290,086人,相比前一年下降了8.6%。
对那些从小就立志投身科研,梦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才华的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的梦想,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现实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现在,摆在理工科学生面前的选择,真的不多了。想去世界一流大学深造,似乎只剩下香港、新加坡和俄罗斯这三个地方了。
香港的几所高校,港中文、港科技、港理工,实力自然不用说;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和新加坡国立,也是亚洲的顶尖学府,在QS排名中也经常位列前茅;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虽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如前两者,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些选择真的够吗?能容纳下这么多有志青年吗?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这些地方的学习和生活成本也不低,对很多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以新加坡为例,根据ValueChampion的数据,一个国际学生在新加坡的年均生活费用大约在20,000到30,000新加坡元之间,这还不包括学费。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排华”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今天是理工科,明天会不会是文科、商科、艺术?今天是大学,明天会不会是中学、小学?这种不确定性,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焦虑不安。
很多家长现在才意识到,原来好成绩不如好身份。以前,我们总说“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看来,“身份”或许比“知识”更重要。
在教育规划上,身份先行,才能高枕无忧。
有了身份,孩子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才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当然,我不是说成绩不重要,努力不重要。我只是想说,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规划孩子的未来,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应对各种挑战。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海外身份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为了家庭的未来。
一个好的身份,不仅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还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这份安全感显得尤为珍贵。
或许有人会说,这太功利了,教育不应该被“身份”绑架。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们不得不面对。与其被动地接受现实的打击,不如主动地去改变现状。
在如今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