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是继“八怪”之后以独特画风驰骋于陈旧保守画坛的革新闯将,一生在诗、书、画、印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给清末画坛以巨大影响。
他笔下的花卉最具特色也最具辨识度,他凭借着自己对植物的独特认知与灵感,在其短暂的人生中,架构起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山。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著有《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虽然20岁就中了秀才,31岁乡试中举,但在京科考却屡试不中,壮志未酬,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他,刻下了“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
赵之谦一生经历四朝,生于道光,历经咸丰、同治,卒于光绪,看似漫长,却只有55年光阴。
少年,丧母,青年,他的兄弟遭陷害破产,中年,妻女在战乱中病死,仅剩一女。
被赵之谦视为篆刻技艺知己的吴让之,却在印学观点上与赵之谦的见解大有不同,同样有“金石”爱好的朋友也相继去世,恩师缪梓战死于太平天国斗争中,得意弟子钱式又英年早逝。家庭的不幸与朋友的离开,让赵之谦的人生挂上了命运坎坷的标签,无亲无朋无弟子,陪伴他的只有哮喘病。
万念俱灰的他在孤灯下,刻下了“我欲不伤悲不得已”。
纵观赵之谦的一生,磕磕绊绊,经历了世间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对人生的不易与艰辛有着深刻的体会。但是他却奉献给世人一个丰富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他的绘画题材,画前人所未画。33岁时为避战乱而客居温州一带,在那儿见到了新奇的花卉和海产品,如,葵树、绣球、铁树、箬兰、百子莲、夹竹桃、仙人掌、夜来香等,包括日常蔬菜,如,白菜、萝卜、地瓜、蒜头等,开此类画风之先河,也为前辈画家所未及。不拘成法向传统的挑战方式,可以看作是晚清艺术领域中求变潮流在他身上的体现。他将所见一一写入画中,从而大大开拓了绘画的题材。
在中国画中,花卉作品的构图至为重要。中国画自宋代以后,笔墨的表现由于过多地强调情趣,往往削弱了对“经营位置”的重视,许多作品要么四平八稳,要么狂放不拘。构图饱满是他的作画秘诀中国文人画在构图上一直秉持着极简风,讲究以虚衬实、以少胜多。而赵之谦在构图上却一反常规,在他的花卉作品中,画面丰富,布满全纸,但丝毫不显拥挤,密而不杂,繁而不乱。
艳而不俗是他的配色宗旨,他反对用色轻浮艳俗和雕琢之气,在他的作品中,有时虽然也能见到红、绿等重色的表现,但并不艳俗。相反,因色彩对比强烈,越发显得精神饱满,生机勃勃。从艳丽色彩中求“拙逸”是极其可贵的一种探索,这一探索,为花鸟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书法金石,让他的画锦上添花。赵之谦书法篆刻功力深厚,以书入画是他作品的另一大特点,他从金石、书法中汲取营养,并融入绘画作品创作中。海上画派特别可贵的是它的改革与创新精神,通俗易懂的题材、潇洒活泼的笔调、清新雅致的色泽,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和特点。
赵之谦和吴昌硕、任颐等“海派”大家,不为一定的成法师承所约束,而能发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创造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艺术风格。
这些都是很值得学习的,在创作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表现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