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穿城而过 见证这座城的发展传奇

时事   2025-01-09 09:08   江苏  

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泰伯奔吴,勾勒出江南文明的雏形。北倚长江,南临太湖,千年运河穿城而过。黄金水道,倒映着古往今来的繁华昌盛。斗米尺布,四大码头,孕育着民族工商业的摇篮。堂园林,筑就着“家国同构”的精神家园 。


一曲吴韵风华,深藏万古江河。这里,是江苏无锡。



红嘴鸥们的“移动食堂”


每年深秋时节,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湖面上的游船,就会变成从西伯利亚和我国东北地区迁徙而来的红嘴鸥们的“移动食堂”,这里地处太湖西北之滨,冬季拥有温和湿润的气候,湖里的鱼虾也为远道而来的红嘴鸥提供了丰盛的食物;人们纷纷登船,在苍茫的太湖上,参加这场双向奔赴的自然派对。



鼋头渚位于无锡西南角,它形如巨鼋浮游,因此得名,这里曾是从太湖航行到达无锡的重要地标。


400多年前,徐霞客从江阴乘船出发抵达鼋头渚,利用此处交织如网的水系,开始他的壮游天下。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北依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江苏境内15条主要流入太湖的河道中,就有13条在无锡市。以京杭大运河南段为纵轴,两侧分布着多条通江入湖的河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无锡既有沃野良田又有通达水路‌。


“无”是吴语的一个发声词,“锡”是赐福的意思。“无锡”的名字,就是天赐的福地。


“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


从空中俯瞰,古城轮廓形如龟背,如两个半圆合抱。圆周与直径皆由运河之水巧妙勾勒,韵味无穷。


无锡古城的大街小巷,走势几乎都沿着河岸而成,河道弯曲,街巷也跟着弯曲,有一首诗这样形容无锡城:“九支羽箭一张弓,十道河流八路通。”


无锡环城的古运河,东面的运河像一把弓,城市里的直河像一把弦,随着直河有9条小河,好像弦上射的箭。



小娄巷,位于六箭河和七箭河之间,秦绍楹的家族在小娄巷附近居住了近700年。秦家院子里保留着一口老井,这饱含矿物质的井水,正好用来浇灌一株无锡城内目前有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牡丹花‌。



160年前,秦绍楹的高祖父从河南开封回无锡,选择了沿着运河这条当时的“高速公路”,将牡丹带回家。


无锡处于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中段,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往南可到苏州、杭州;往北,直抵天津、北京;运河又与长江相接,溯长江往西可上巴蜀,往东直达上海,可通五洲四海。运河连接古城街道,很多路口都设有码头,交通便利,故当地有“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的说法。


2000年前的水上地标


“年年竞渡闹龙舟,爱向芙蓉湖上游。” 早在宋代,无锡人就利用运河在这里河面开阔的优势,将龙舟赛转移到黄埠墩附近举行,形成"蓉湖竞渡"的盛景。


黄埠墩,又名小金山,相传是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治无锡湖时留下的。它四面环水,是一座水上小岛,成为无锡运河的重要地标。



运河对无锡的商贸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无锡的水土好,所以这里种出来的粮食好,发展成了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米码头”。


商贸的兴旺又促进丝码头、钱码头形成,莲蓉桥两侧聚集了20多处钱庄,奠定了无锡近代百年繁华的物质基础。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无锡段,航运繁忙更胜往昔,来自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的煤炭、钢材、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依托通江达海的水运体系运往各地,黄金水道的综合效能延续至今,流转来往,夜以继日。


运河上的水弄堂


下午一点,书码头说书准时开场。书码头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和平书场,位于清名桥畔,评书《乾隆皇帝下江南》说到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经过清名桥下这条运河。



这里的运河宽约20米,两岸人家枕河而居,河、街、桥、窑、宅有机组合,建筑与河相接,大小码头错落分布,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风貌河段,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明清时期,古城南门外的伯渎港逐渐发展成了无锡城货物集散地,砖瓦窑业、冶铸业、造船业聚集,百工兴旺。



大窑路,曾是无锡古城历史上最火热的地方。明代初期,街道有百余座砖瓦窑,窑工近万人。有人说,从这里烧出了半座无锡城。


疏通运河挖出的泥土成为砖瓦窑的原料,用运河水给青砖降温,再以运河为走廊引进季风,古老的运河以各种方式慷慨相助人们的生产生活。


来试人间第二泉


与古城相对的惠山拥有丰富的泉脉,泉水经过岩层和砂石的过滤,水质清澈、晶莹。



锡惠公园内的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 “天下第二”。


苏东坡经过无锡时,用这里的泉水泡制贡茶“小龙团”,并留诗纪念:“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不竞第一,含蓄为二的泉水,温暖了古往今来茶客们的胃,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也得名于此。


相传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常在惠山泉池旁独自演奏,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寄托着对生活的不屈和憧憬,慰藉了千千万万颗孤独的心。


119年前开通的“城际铁路”


今天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由100多年前的无锡茂新面粉厂改建而成。



近代的中国频遭外辱, 激发出国人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无锡实业家荣宗敬在《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书》中写道:“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无锡的实业家们从百姓日常生活入手,在家乡开始创业之路。



上海铁路博物馆保存的这张火车时刻表显示,1906年7月沪宁铁路沪锡段通车后,无锡到上海的时间由原来的乘船至少5天左右缩短为4小时15分钟左右。沪锡区间运行客运火车百年前就有了“城际铁路”。沪宁铁路又在南京与连接华北、华东地区的津浦铁路交会,让无锡成为水陆皆可通达天下的江南产业腹地。


积累了财富的无锡人在此办学筑路,渐渐改变着家乡的样貌。他们修建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创建的我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之一,都成为无锡的文化地标,至今对外开放,激励后人。



今天的无锡,是我国万米载人潜水器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高地之一,一代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和创造永远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


1月8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跟随《文脉春秋》打卡“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无锡。


源:央视新闻

编辑:经纬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苏州新闻网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地方资讯早知道,市民生活好帮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