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国家比作一栋房子,那么清朝末年的中国就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宅子,偏偏住着一群不靠谱的“房东”。外头的邻居盯着这栋宅子,恨不得拆了重建自己住,而房东呢,却一边糟蹋祖宗留下的家产,一边还想着和这些邻居“讲和”。尤其是日本这个“邻居”,明治维新之后,家底儿厚了,胆子也大了,居然直接伸手要清朝的“祖坟”——辽东半岛。
更讽刺的是,面对这种局面,清朝还得靠另一个“虎视眈眈的强盗”沙俄来撑腰。呢?东北虽然暂时保住了,可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侵略者之间从来没有“好人”,而清政府的“联俄制日”与“引日驱俄”策略,不过是一场“拆东墙补西墙”的戏码。
东北的命运,就这样在大国博弈中几经周折。看似侥幸保住,却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19世纪末的中国,已经是风雨飘摇。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一系列失败中,早已元气大伤。但真正让清朝“没脸见人”的,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让清朝的“洋务运动”一夜崩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曾经自诩的“亚洲第一海军”变成了日本人手里的笑话。战败后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不仅赔款两亿两白银,还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甚至连“祖宗的发源地”辽东半岛也被划给了日本。
这让人不禁纳闷,辽东可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清朝皇族的“老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居然能咬牙割出去?这也难怪当时的百姓骂清政府“连祖坟都能卖”。但就在清朝一脸铁青、全国上下怨声载道的时候,沙俄却“热心”地站出来,联合法国和德国,逼着日本把辽东半岛还了回来。
可别以为沙俄是来“帮忙”的,它的算盘打得比谁都精。东北这块肥肉,沙俄早就眼馋了,只不过暂时没机会下嘴罢了。而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看透这一点,还感激涕零地制定了“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自以为聪明,实则却在为日后的东北危机埋下伏笔。
事情要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说起。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暴涨,尤其是在军事和工业上,已经远超当时的清朝。而清政府虽然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但军舰是买来的,军队是散的,真正打起仗来,才发现根本不堪一击。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对清朝发动战争。,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惨败,淮军旧部也被打得落花流水。
1895年4月17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条约中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赔款两亿两白银,也不是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而是连辽东半岛也被划给了日本。辽东是满清的发祥地,是皇族的“祖坟”,清政府居然也能割出去!
可见,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已经被日本人打得胆寒,只想着赶紧认输求和,哪怕是丢脸丢到家,也不敢再硬碰硬了。
但清政府回过神来后,才发现这事儿实在太难交代。辽东的丢失,不仅让清朝在国际上丢尽了颜面,也让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达到了顶点。就在清政府一筹莫展的时候,沙俄跳了出来,联合法国和德国,组成“三国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这下,清政府总算松了一口气。
沙俄之所以愿意出面干涉,可不是为了“救人于水火”。它真正的目的,是不希望日本抢走自己觊觎已久的东北。沙俄早在19世纪初期,就把目光盯上了东北这块“肥肉”。
辽东半岛地理位置优越,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沙俄来说,是扩张势力范围的绝佳跳板。但甲午战争后,日本抢先一步拿下辽东,让沙俄坐不住了。
1895年,沙俄联合法国、德国向日本施压,要求归还辽东半岛。这三国都是欧洲列强,日本才刚刚崛起,根本不敢得罪,于是不得不退让。但日本也不是白白吃亏的,在“三国干涉”之后,它又从清政府手里要了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这次干涉,让沙俄成功“拖住”了日本的脚步,而清政府也因此侥幸保住了辽东半岛。
可清政府并没有看透沙俄的野心,还对沙俄感恩戴德,制定了“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清政府天真地以为,只要抱紧沙俄的大腿,就能挡住日本的侵略,却没想到,这不过是“引狼入室”。
清政府的“联俄制日”政策,很快就暴露了它的短视。时间来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居然向包括日本、沙俄在内的11个国家宣战。这场战争的可想而知,清军被打得一败涂地,慈禧太后狼狈出逃,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但更糟糕的是,这场战争给了沙俄一个绝佳的机会。
趁着清政府自顾不暇,沙俄直接出兵,占领了整个辽东半岛。沙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东北变成自己的后花园。清政府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倚重的“盟友”,原来是个更大的侵略者。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换策略,从“联俄制日”变成“引日驱俄”。具体怎么操作的呢?清政府没有公开向沙俄宣战,而是默许甚至暗中支持日本对沙俄发动战争。
1904年2月,日本与沙俄在东北展开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最终以日本的胜利告终。沙俄被迫退出辽东半岛,而清政府则趁机收回了部分领土。
不过,日本也不是“善茬”。虽然它没有直接吞并东北,但却通过各种手段,在东北攫取了大量利益,比如修铁路、驻军、屯垦等。可以说,清政府的“引日驱俄”策略,虽然暂时赶走了沙俄,但也让日本在东北扎下了根。
经过两次博弈,东北虽然没有被彻底瓜分,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沙俄占据了东北的北部和东部,而日本则掌控了南部和西部。这种分裂状态,持续了几十年,直到二战结束。
1945年,日本战败,被迫将占领的中国领土归还。但苏联却趁机“黑”了一把,死死咬住外东北的土地不放,至今还宣称这些地方是“俄罗斯的固有领土”。可以说,清政府当年的外交策略,虽然延缓了东北危机,却为后来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网友热议】。
这段历史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东北大豆”说:“清政府真是扶不起的阿斗,祖坟都能割,辽东差点就没了!”。
网友“历史小白”评论:“沙俄和日本可真是‘一丘之貉’,清政府居然还想着靠他们保东北?”。
网友“老铁不服”则表示:“要不是清政府软弱,甲午战争根本没必要输,东北压根不该沦落到这步田地。”。
网友“远山”一针见血:“东北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联俄制日、引日驱俄,不过是饮鸩止渴。”。
大家的评论直戳痛点,清政府当年的“妙招”,真的保住了东北吗?还是说,只是在拖延一个更大的危机?
看完这段历史,你会不会觉得讽刺?东北这片土地,先是差点被日本吞了,然后又被沙俄霸占,最后还靠两个侵略者打了一仗才收回来。而清政府在这场博弈中,看似左右逢源,实际上却是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掌握主动权。
那么问题来了:侵略者之间真的会有“好人”吗?而清政府的妥协与短视,究竟是保住了东北,还是让这片土地陷入了更长时间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