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的航空领域,一个震撼性的消息席卷全球——中国两架六代机的接连亮相,标志着中美之间在空军层面上出现了“代差逆转”。
美国,这个长期以来的航空强国,首次在空军战机上落后中国一代。这一消息不仅在中国国内引发了热烈讨论,更在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反思潮”。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似乎想要为美国找到一丝安慰。文章声称,中国六代机的出现并非横空出世,美国内部对此早有警告,但美军却不知补救。
文章引述了2021年3月时任美国空战司令部司令马克·凯利将军的警告,他当时指出中国空军可能会在美国之前部署第六代战机,并呼吁美国对此保持关注,推进自己的下一代战机项目“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机(NGAD)”计划。
然而,三年多过去了,美国所期待的NGAD计划进度仍旧滞后,而中国六代机却已经正式亮相。
美国媒体的这一波操作,不禁让人想起“马后炮”这个词。现在来谈论美国内部的“警告”,似乎是在为美国的落后找借口。但实际上,美国落后的原因并非是不够重视这些“警告”,而是其国内制造业空心化、军工研发与制造能力萎缩等深层次问题。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美国的制造业经历了空心化的过程,军工产业也未能幸免。90年代时,美国还有51家大型航空航天防务企业,但因兼并与制造业衰退,如今仅剩余5家;
固定翼飞机制造商则从8家减少到3家。这种垄断型企业的缺乏创新动力,加上制造业能力的不断衰退,使得美军的飞机更新换代陷入了困境。F-35历经15年的坎坷开发历程,只是美军空中衰退之路的一个小插曲。
相比之下,中国在航空领域的表现则显得稳健而有力。从歼-20的稳步扩产到歼-35的顺利亮相,中国在先进战机领域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技术道路。曾经饱受诟病的发动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国产引擎的换装步伐十分稳定。
在无人机领域,中国更是百家争鸣,各类先进无人机层出不穷,在全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即便是新亮相的六代机,中国也有非常稳健的开发路径。被称作JH-26的成飞六代机原型机构型早在数年前就以模型的形式亮相航展,这说明中国早已开始概念设计、进行技术论证与开发工作。这种前瞻性和稳健性,使得中国在航空领域的进步显得尤为扎实。
面对这样的现实,美国媒体所谓的“提前警告”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他们不愿意承认美国在航空领域的落后,也不愿意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在航空领域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而美国的衰退也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美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
首先,美国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制造业和军工产业的投入与研发。
其次,美国需要改变其垄断型企业的运营模式,激发创新动力,提高研发效率。最后,美国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航空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健的步伐。虽然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如何加强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些都是中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之,中美六代机竞赛的背后是两国在航空领域实力和战略眼光的较量。中国已经展现出了稳健的进步和强大的实力,而美国则需要正视自身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挑战。
未来,航空领域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中美两国都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姿态来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