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汉剧团兴衰录:汉剧里‘得道’,黄梅戏中‘弘法’的郑志勇

文化   2024-09-01 06:45   湖北  


                (郑志能的生活照)
黄冈专署汉剧团1960年招收的汉剧训练班学生,经过五年的训练,四年的演出实践,到了1968年,他们不仅形成了一支行当齐全,基本功扎实,个个能胜任本行当各类人物表演,少数人更是跨越进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高素质专业队伍,而且都由青涩无知的少年儿女,变成了青春靓丽的俊男美女了。只要有新剧目让他们锻炼、磨砺,一定能成长为承担任何首演剧目的优秀戏曲表演团体。

        (退休后的训练班同学聚会时的合影)

机会终于来了。1968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争相移植上演京剧样板戏。听说长江左岸的黄石汉剧团已经把《智取威虎山》搬上了舞台,黄冈专署汉剧团自然不甘落后,也想把这台戏搬上舞台,满足黄州广大观众看戏的需要。此时的黄冈专署汉剧团已经具备了老、中、青三套演员班子,由哪套演员演出此剧更为合适呢?经过认真讨论,认为训练班的行当齐全,基本功扎实,演员相互间达到了配合默契的境地,加上人年轻,记忆力好,可以缩短排练时间,能尽快把样板戏搬上舞台。

可在分配角色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杨子荣由谁来扮演的难题。汉剧里的杨子荣的角色,可由三生和六外两个行当扮演。当时训练班的情况是:三生的当家主演陈少生是女性,不可能饰演杨子荣,六外行当的几个演员在嗓子变声期倒仓,没有完全恢复,满足不了杨子荣声腔上的需要。怎么办呢?大家突然想到郑志勇可以胜任这个角色。

郑志勇,土生土长的黄州人,进入训练班后,首先在李韵声老师名下学三生行当,后因嗓音提前倒仓而改学丑行,演出了不少丑行的角色。这使他在训练期间得到了两个行当的声腔、表演训练。未曾想,他在进入青春期后,嗓音竟然亮堂起来,能够完成大段唱腔的演唱了。于是决定由郑志勇饰演主角杨子荣,李通达、纪洪正饰演少剑波、张幼卿饰演常猎户、汪慧兰饰演小常宝、陈芳杜、舒新饰演座山雕、师兄周九能饰演栾平并担任该剧的执行导演。

剧团派有关演员到黄石市观看演出,要求大家记住各自的声腔、调度、表演;舞台美术人员记住灯光、布景、服装、道具;乐队打鼓佬和琴师记住所有声腔板式、节奏和锣鼓点子。看戏的第二天,向黄石汉剧团的演员、导演询问了相关要点,一台大戏就在短短的时间里学回来了。各部门立即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进行前期准备。

(郑志勇饰演杨子荣、张幼卿饰演常猎户,纪洪振饰演少剑波)
黄州虽然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沿革的名城,实际人口却只有四万多。听说黄冈汉剧团要演出样板戏,在缺少文艺演出活动的年代,立即成了重大新闻,迅速传遍了全城。汉剧戏迷们老早就登门打听上演、售票时间,好一睹为快。首场演出那一天,黄州大礼堂的前厅里,观众排成长龙入场,有序入场,没有票的观众就到窗口购买第二天、第三天的戏票。

(李通达饰演的少剑波、张幼卿饰演的常猎户)
大幕拉开后,显现在舞台上的全是青年演员,饰演人物的主演人人会唱,其他演员个个能翻会打,功夫了得,在舞蹈场面中,他们将传统程式与表现特定情境的现代舞蹈紧密融合,如,用身轻如燕的舞姿将滑雪舞蹈、如同真在雪地滑行一般展现出来,武功演员用自己最高的筋斗、武打技能绝活在舞台上翻腾,博得了满场观众雷鸣一般的掌声。尤其是饰演杨子荣的郑志勇,不仅唱出了汉味,而且在声腔中注入了丰富的情感;更能用细腻的表演将杨子荣在复杂环境中对党忠诚、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又能以压倒一切顽敌的英雄气概展现出杨子荣外在气质,使观众产生了强烈震撼。

首场演出的成功,在古老的黄州城产生了轰动效应,观众争相购票,场场满场,场场掌声不断,连演了一个月,这差不多是让黄州全城人都看了戏呀。汉剧《智取威虎山》的成功演出,使黄冈专署汉剧团火了,训练班青年演员队伍火了,郑志勇则更是火了。他不仅成了黄冈汉剧团突然冒出来的黑马,名扬黄州,走到哪里都迎来羡慕、赞许的目光,此时,他也收获了爱情。

不久,黄冈地区汉剧团全部进入了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后,本应回到新成立的地区文艺团体发挥作用的郑志勇,却因政治歧视,以老师的名分,分配到了蕲春县文工团。

蕲春县文工团的形成历史比较复杂:1956年初,由蕲州文化馆的黄英华(宝琴)牵头成立了蕲州镇儿童剧团,演员大部分是蕲州镇的青少年,主要排演黄梅戏的剧目;1957年儿童剧团改为半职业型黄梅戏剧团。同年底,蕲州黄梅戏剧团兼并了蕲州京剧团。1958329日经蕲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蕲州镇黄梅戏剧团组建成蕲春县黄梅戏剧团;196610月,又将蕲春县黄梅戏剧团更名蕲春县文工团。剧团约有50多人,绝大多数演职人员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因此,蕲春县领导点名要在干校学习的郑志勇到蕲春当专业老师,郑志勇背着简单的行李,只身来到了蕲春。说是文工团,唱的还是黄梅戏,郑志勇沉下心来,把在汉剧里学得的‘道行’全力传授给这些对戏曲并不太熟悉的青年演员,成为了蕲春黄梅戏专业方面的奠基人。

文工团有不少是武汉下放到蕲春的知青,他们有嗓子,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举手动脚洋脚洋手,走起台步身体摇晃,而且年龄都过了二十岁,无法进行基础专业训练。于是郑志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表演要求,并按照不同的特长进行循序渐进地强化训练。几个月后,蕲春县委得知文工团演员基础训练提高迅速的消息,通知要到文工团当面验收。各级领导在文工团看了演员的基本功表演后,认为他们不仅有了专业演员的“范”,而且练出了比较规范的基本功,对文工团全体演员给予了表扬,更对郑志勇给予了充分地肯定。

在黄冈地区汉剧团时期,郑志勇看到著名演员黄振元把那么多创作剧目搬上了舞台,非常羡慕,于是把当导演当成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他决心从学习排演样板戏开始,逐步走上独立导演的道路。开始学样板戏时,他带着一群演员外出学习,由于时间花得长,费用开支大,后来干脆自己一人到外地学习样板戏,回来再教演员们表演。虽然要记的东西多,工作强度大,但郑志勇竟然把《杜鹃山》《沙家浜》《平原作战》《红灯记》《艳阳天》《龙江颂》等一批样板戏搬上了蕲春的戏曲舞台,也为他从事导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黄冈地区文化局要求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武穴文曲剧团、新洲楚剧团、麻城东路子花鼓戏剧团和蕲春县文工团同时排练创作剧目《一斤二两半》。蕲春县把导演和排练任务交给了郑志勇,这不仅是他第一次排练创作剧目,而且还要与五个专业剧团比拼参加湖北省专业戏曲汇演的资格,深感压力太大。好在这个戏由原来的团长排练过,段增会、刘芳演出过,自己主要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勤俭节约主题的渲染,舞台节奏的控制、及运用黄梅戏生活化表演特长进行精雕细琢,就有成功的可能。参加地区汇演后,当黄冈宣布了由蕲春县黄梅戏剧团参加湖北省专业剧团汇演的结果时,全团欢呼跳跃起来了。后来,此剧由蕲春县的段增会和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吕金姣参加了湖北省专业剧团汇演,获得了好评,并受到了国家主席董必武的亲切接见。

接着的三年时间里,郑志勇执导了现代戏《乘风扬帆》《涵洞朝阳》《一台柴油机》三个戏,在湖北省和黄冈地区的专业汇演中,连中三元,次次夺魁,给蕲春黄梅戏剧团赢得了响当当的名声,郑志勇也成为了知名导演。

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蕲春县剧团的所有创作剧目全部由他导演,期间,导演了大型古装戏《知府求医》《李时珍辞官》、大型现代戏《高山铺战斗》等剧目,在全省、全市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0年参加了湖北省举办的戏曲导演学习班后,理论水平大大提高,请他执导的剧目接应不暇。一个个的细数起来,文字太多,只好把他独立导演和移植、导演的剧目用数字统计如下:

导演(含移植)的大型现代戏18部;大型古装戏(含移植)38部;小型戏曲剧目21部;小品61部;曲艺类节目61部;成功地在黄冈市、蕲春县组织、导演的大型文艺活动80余次,获得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的各种类型的奖励数十项之多。

郑志勇以从汉剧学得的基础知识为起点,自学探研,视觉不断开阔,理论水平迅速提高。他以毕生精力和坚强的意志,在为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事业的丰富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湖北和黄冈的艺术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艺术事业做奉献的戏曲艺术家。


武汉戏码
武汉戏曲、演出信息、图文音视
 最新文章